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近47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2个气象站1961-2007年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两种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普遍具有明显的增温现象: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阴山北麓段突变发生最早,其次是东段,中西段最晚;四季气温以冬季突变发生最早且最明显,春、秋季次之,夏季最晚。  相似文献   
32.
于田绿洲景观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1989年Landsat TM影像,1999年、2001年的Landsat ETM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研究了近二十年于田地区的景观变化,从景观斑块特征、斑块的空间变化方向和剧烈变化类型角度对该地区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33.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地区天然草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其中塔河下游地区为严重脆弱地区。塔河下游地区广大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该地带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依据有关生态脆弱带评价方法,结合塔河下游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垂直于塔河河道不同距离上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在距离河道500 m以上的地带草地生态环境表现为中度生态脆弱,<350 m的草地生态环境表现为一般脆弱。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对指导当地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4.
生态交错带理论及其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介绍生态交错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海洋生态交错带研究。海洋生态交错带定义为相邻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海洋生态交错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建立海洋生态交错带的划分标准;②生态交错带的三维结构;③生态交错带的生态功能;④海洋生态交错带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成分和响应机制;⑤海洋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⑥海洋生态交错带与渔场形成的关系。讨论了海洋生态交错带与陆地生态交错带和海洋锋面的不同之处,指出海洋生态交错带研究极有希望成为海洋生态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5.
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小丹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3,21(Z1):21-25
探讨脆弱性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含义以及对理解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启发。着重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和认识。论述了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敏感性、稳定性、生态脆弱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利用遥感的热红外数据探测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地分布主要目的,以Landsat-7 ETM 的第6波段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获取地下水位、土壤温度和相关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表温度和地下水的相关方程,制定了反演地下水水位的定量模型。该模型在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实地测量值与模型反演值的相关系数为0.893。  相似文献   
37.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具有比较充足的可利用热能,为加热大气和土壤提供了必要的热能条件。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用于大气运动引起的感热交换,其次是土壤交换,用于水蒸发相变的能量相对较小。近地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刚好相反。气温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要比地表温度缓慢。白天土壤辐射增温,越接近地表增温越快,夜间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最为明显。近地层水平风速在白天较大,夜间逐渐减小。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  相似文献   
38.
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县——内蒙古武川县为例,计算出武川县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气候调节和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等服务的总价值为6179638.49万元,是2000年该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51倍,而其中草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研究该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试图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9.
邓辉  卜凡 《地理学报》2020,75(11):2332-2345
“塘泺”是北宋时期分布在冀中平原中部的巨大湖泊群,由大小数十个湖泊组成,东西绵延260 km,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东淀、团泊洼、北大港,均属于“塘泺”的残余。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历史文献记载、大比例尺地形图、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土壤调查数据、古地图数据,系统复原了北宋“塘泺”的空间分布范围与内部水系结构。研究表明,北宋“塘泺”的自然地理基础是分布在冀中凹陷带上以白洋淀、文安洼、团泊洼为代表的三大洼地,以及分布在这些洼地内的天然湖泊和河流。北宋朝廷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利用这些洼地和湖泊,开挖渠道,修筑堤坝,开辟水口,导引水源,调控水位,把位于今大清河以南的各条河流几乎全部导入了各区湖泊,把原有湖泊的水面尽量扩大,并将其串联成为相互连通的湖泊水面,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冀中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系统。  相似文献   
40.
Discriminant functions link vegetation zones and surface pollen along the woodland–steppe ecotone in northern China. These links were utilised to reconstruct palaeovegetation using fossil pollen data from four lake sediment sites within the ecotone. Holocene movements of the vegetation zone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bove results and were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s of climatic, topographic and edaphic factors. This study shows that climatic change was the driving factor for ecotonal movement, but that the positions of vegetational zones were nevertheless controlled by topographical and edaphic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tly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vegetational zones responded individualistically.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