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1篇
  免费   928篇
  国内免费   979篇
测绘学   1801篇
大气科学   487篇
地球物理   663篇
地质学   2574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966篇
自然地理   360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24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509篇
  2013年   634篇
  2012年   581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477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主要论述传统的人口分布专题地图方法及其不足,阐述了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运用人口在不同用地类型上的分配的理论,模拟人口分布,根据辽阳市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人口数字准备来绘制人口分布图。  相似文献   
52.
随着对GIS中的空间对象模型和自然地理特征表达的研究深入,模糊空间对象被提出。针对模糊空间对象表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空间对象生成方法。该方法将模糊技术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调整模糊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使系统具备自适应的特性。实验表明,这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生成模糊空间对象的方法比传统方法大大的提高了成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TIN在土地整理中的地面整平(切割面水平或有一定坡度)、河道(或水渠)开挖及筑堤中的土方量计算和水域容积中体积计算等方面的应用。阐述了利用TIN进行体积计算的原理,结合地面整平与河道开挖介绍了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4.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农村土地征收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市场现状和农村土地征收价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天津市环城3个近郊区为例,收集市场案例256宗,选择影响因素13个,采用SPSS12.0进行多元回归,构建了两种形式的特征价格模型,重点分析了影响因素对价格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5.
临海市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及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临海市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阐述了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具体作用。对于各地的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6.
对塔中低凸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不整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化学特征对不整合具有很好的响应。在遭受强烈抬升和剥蚀、之间形成不整合的奥陶系和志留系,以及紧靠不整合面附近的石炭系CⅢ油组,其地层水具有矿化度、Cl-含量、K Na 含量和r(Cl-Na)/rMg值相对较小,而HCO3-含量、rNa/rCl值和rSO42-×100/rCl值相对较大的特点,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志留系与石炭系之间以及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地层水的矿化度、r(Cl-Na)/rMg值和B3 含量变小,而rNa/rCl值和rSO24-×100/rCl值变大,具有典型的遭受大气淋滤的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7.
对祁漫塔格山体不同海拔高度所取的9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东昆仑西段中新世早中期为主要的隆升期且隆升速率较高,早期隆升速率为111m/Ma,晚期隆升速率为98m/Ma,总体隆升速率为100m/Ma。样品显示出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大致分2类,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2.21±10.20)-(13.75±0.30)μm,径迹长度分布图基本上为窄而对称的正态分布,反映具有快的剥露冷却速率,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另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1.88±0.33)~(13.32±0.27)μm,较前一类具有稍慢的剥露冷却速率,并且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58.
基于规则库和网格算法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自动数字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自动注记可极大地提高制图的工作效率。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注记的特点,本文从地图认知角度出发,建立注记自动配置的规则库,提出面状要素自动注记的一种新的算法——网格法。该算法最大的优点是容易实现、效率高,可方便地解决注记压盖冲突等问题。通过开发一个程序实例,对图斑要素进行了自动数字注记,实验表明95%以上的图形注记效果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9.
为查明马家街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的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隆起的美作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为0.12~1.04,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9.0±3.6) Ma(n=14,MSWD=5.9),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美作岩体与佳木斯地块南部的青山、楚山和柴河岩体形成时代一致,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式和Eu负异常以及明显的Nb、Ta、Sr、Ti亏损的特点显示为壳源成因的火山弧花岗岩;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的消减作用有关,该期花岗岩的就位导致马家街群发生了接触变质作用.美作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马家街群的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presents pelagic records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 as well as data of stable isotope stratigraphy and carbonate stratigraphy since 3.5 Ma B.P. from site ODP758 in the Ninetyeast Ridge of the Indian Ocean. Based on these data, manifestations and related mechanisms of major tectonic and environmental events such as the rapid uplift of the Himalaya Mountains, “middle Pleistocene climatic transition” and “mid-Brunhes dissolution event” in the region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ices and changes in terms of foraminifera assemblage, paleotemperature, paleosalinity and themocline from site ODP758, the authors deduce that the paleoclimatic changes might correlate with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at 1.4–1.7 Ma B.P. The changes of CaCO3,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MAR) of CaCO3 and non- CaCO3 MAR indicate that the loaded terrigenous sediments increased at 1.7 Ma,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uplift histor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shown by the available data. The last two changes coincide with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ence they are called “Qinghai-Tibet movement” (1.7 Ma), and the “Kunlun-Yellow River movement” (1.2–0.6 Ma). The changes of the CaCO3 content, coarse fraction (> 150 μm) content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biostratigraphy show that strong dissolution of abyssal CaCO3 occurred in the study region during 0.5–0.4 Ma. The ev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mid-Brunhes dissolution event” in the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Atlantic Ocean, Pacific Ocean, Indian Ocean and Nansha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7, 26(12): 1627–1632 [译自: 地质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