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叶玉江  吴淦国  张达 《现代地质》2003,17(2):119-124
地球科学在研究远古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对于太空的观测程度也不断提高 ,加深了对类地行星的认识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太阳系中的火星和金星可能存在已经绝灭了的生命。慧星和小行星对地球的多次撞击有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效应及生命大灭绝。行星的演化可能有两种模式 :冷的星团加热及热的星云冷却。火星上存在与地球壳体非常相似的沉积岩 ,说明有流动水存在的可能。较高地热的太古代地壳热流输出被认为是认识地壳构造特性的关键。晚太古代会聚与离散大陆边缘的对比研究表明太古代板块运动与年轻的板块构造旋回在样式及幕次方面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元古代大陆的增生是由于元古代源于地幔的板块构造及产生于地幔的热柱构造导致新生成分的加入而造成的。裂谷、盆地、推覆及伸展、火山侵入作用是显生宙大陆增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2.
藏北羌塘地区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新的牙形石化石资料证实在羌塘北部地区有泥盆纪查桑组地层,它是该盆地保存的最古老海相沉积地层,羌塘地区中西部广大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顶部产有丰富的以Virgatosphinctes和Aulacosphinctes两属为主的菊石化石,可初步建立5个菊石组合,其中Berriasella和Blanfordiceras菊石的出现使最高海相层位上延至提塘阶顶部或贝利阿斯阶,而圆笠虫(Orbitolina)、似异卷虫(Heterohelix)出现可能反映有海相白垩纪地层的存在,在晚三叠世肖茶卡组中发现有Epigondolella牙形石动物群,这是我国晚三叠世最高位牙形石带又一产地,首次在双湖比隆组油页岩剖面顶部发现产Harploceras sp.菊石化石的层位,时代属早上托阿尔斯(Toarcian)。解决了这一特殊沉积地层单位长期争论的时代归属问题,并指出它与早侏罗世海侵高峰期全球缺氧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83.
TSP超前地质预报在圆梁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基本测量原理,结合渝(重庆)怀(化)线圆梁山隧道的实例,将TSP系统和超前地质钻孔预报结果进行对比,显示了该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4.
异黄酮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异黄酮合成方法和近年来我国在合成异黄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5.
我国大地电磁测深新进展及瞻望   总被引:43,自引:19,他引:43  
简要回顾了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起步和发展, 较全面地介绍了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并瞻望了新世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
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国际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计划与成果的分析 ,总结了当前国际上有关人类经济活动与碳排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 :( 1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 ,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 ;( 2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的关系 ;( 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 ,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 ;( 4 )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 ,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基本反映国际上人类经济活动与碳排放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 ,提出了我国碳循环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7.
岩体质量Q系统分类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体质量分类Q系统(以下简称Q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岩体质量分类方法之一。该方法是1974年挪威的巴顿(Barton)等人建立起来的,并且在长期工程实践中进行过多次修正。论文详细介绍了巴顿于2002年最新修正后的Q系统,并成功应用于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岩体质量分级研究中。最后与其他分级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了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8.
许志琴 《地质通报》2007,26(10):1235-1239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北部与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周缘造山带崛起时限和机制的初步查明,大型走滑断裂的年代学、运动学、动力学和定量研究的进展,以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罗布莎地幔岩新矿物研究的突破,说明要使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成果再上一台阶,必须加强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9.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 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最晚的却要42 d,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70年末以前,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早,而70年代末以后,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晚;当南海夏季风建立后,若东亚大槽较深,冷空气活动较活跃,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形成的西南风、110°~120°E地区越赤道气流形成的偏南风以及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的偏南风均偏弱,南亚高压和东亚地区急流位置偏南,就会使得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反之,则偏早;南海夏季风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早)年期间,索马里、105°E和130°E越赤道气流输送的水汽通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的东南气流水汽输送均较弱(强),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锋面降水较强(弱)。  相似文献   
90.
The Central Apennines, Italy, ar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seismic activity on normal faults, oriented in directions parallel to the Apenninic chain.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Umbria-Marche Apennines, a segment approximately 200-km long, where three main seismic events occurred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1979 Norcia earthquake was a Mw = 5.8 event, taking place at the south end of the considered segment. The 1984 Gubbio earthquake was a Mw = 5.6 event which took place at the north end. The 1997-1998 Colfiorito sequence constituted 8 main shocks with magnitudes Mw between 5 and 6 and epicenters located between the Gubbio and the Norcia earthquake areas. A model made of an elastic half-space is considered, in which the seismic sources are represented by rectangular dislocations which have the appropriate values of source parameters, and in which the static stress field produced by each event is calcul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ΔC) as a function of time shows that the coseismic stress transfer and fault intera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7 earthquakes of the 9 considered took place where ΔC>0. Such an interaction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aftershocks in the Colfiorito zone post September 26, 1997: about the 61% of the aftershocks considered took place where ΔC>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ΔCs due to the coseismic stress transfer and the rate ΔĊt due to the tectonic stress allows us to quantify the time advance of the earthquakes. The ΔCs pattern shows positive values in two areas that can be regarded as historical seismic g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