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针对多数滑坡监测得到的数据是非等间隔的情况,运用新方法推导出MUGM(1,m)模型。首先用间隙变换后的时间间隔代替原始时间间隔,然后构造新的时间序列,最后根据微分方程推导出预测公式;并以某滑坡体为实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与传统时间加权的方法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预测精度要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2.
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方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该文综述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在这一领域进一步研究的若干方向。  相似文献   
173.
近年来,胶东焦家金矿带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控制深度一般在2000m左右。为进一步研究焦家金矿带3000m深部成矿特征,本团队在莱州吴一村地区成功实施了深度3266. 06m的科研深钻,新发现金矿体6层,累计见矿厚度20. 87m,平均品位1. 85×10-6,最高品位13. 65×10-6。该深钻有效验证了胶东金矿3000m深部的资源潜力,被誉为"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据研究预测,深钻控制的吴一村预测区2000~4000m区间推断金矿资源量约900t,整个胶东地区2000~4000m区间推断金矿资源量4000t左右。焦家断裂带从浅部到深部倾角逐步变缓,焦家金矿带深部从破碎特征、蚀变矿化特征、构造岩类型等方面与浅部及中深部存在差异,具有分带性,一般从外向内分为碎裂状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断层泥等带;焦家金矿带深部黄铁绢英岩仅局部出现在破碎蚀变最强部位,不连续,常呈条带状、透镜状出现;深部矿体主要位于主断裂面(断层泥)的上部,打破了以往研究认为断层泥在成矿过程中起隔挡成矿热液的作用、矿体位于其下部的局限认识,这些新认识对于正确构建找矿模型、确定深部找矿有利部位、成矿预测以及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具重要意义。根据矿相学观察和测试研究,可将成矿阶段划分为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金-黄铁绢英岩化阶段、Ⅲ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重晶石-碳酸盐矿物阶段;深部矿体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测定及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中生代活化再造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也有深源流体与地壳围岩强烈交换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地表水的参与,应该是燕山期地幔大幅度上涌,岩石圈迅速减薄,造成大规模陆壳重熔活化和岩浆活动,形成新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最终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承受负摩擦力的桩基沉降计算的迭代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结合负摩擦力产生的机理,认为软土地区的桩基的负摩擦力问题主要是沉降问题,而不是强度问题。利用半理论半经验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1] ,对承受负摩擦力的桩基的中性点及桩基的沉降、桩的分担比进行简单的迭代计算,由此可确定承受负摩擦力的桩基的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77.
广西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十万大山盆地内地震剖面资料和TM遥感图象的地质构造解译,结合重力资料和野外地质观察及构造分析,阐述了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由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带组成:卷入海西和印支期花岗岩体的逆冲断裂带、充填中生代陆相沉积并发生构造滑脱的前陆盆地和对应于华南准地台的前陆腹地。冲断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与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晚二叠世的褶皱回返和中生代相继的构造复活密切联系的,它经历了3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事件:晚二叠世海西运动晚幕为冲断推覆构造的雏形期,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晚幕的近SN向挤压是陆相前陆盆地的发育期;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主幕NW—SE向挤压是现今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成型期。  相似文献   
178.
河流与含水层水力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蒋业放  张兴有 《地理学报》1999,54(6):526-533
本文在分析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含水层相互作用水力耦合模型的建模思路、数值解法及应用实例。河流模型采用忽略河槽调蓄作用的圣维南连续方程,含水层模型为潜水二维渗流方程,二者通过动态水量交换机制实现耦合,模型的水量交换机制可以分别模拟含水层顶托排泄、河流压力渗和淋滤渗漏等不同方式的水量转换过程。河水模型和地下不模型分别用欧拉法和三角网格差分法来求解。实际应用表明耦合模型能较准确  相似文献   
179.
Accurately estimated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0) is essential to regional water management. The FAO recommends coupling the Penman–Monteith (P-M) model with the Ångström–Prescott (A-P) formula as the standard method for ET0 estimation with missing Rs measurements. However, its application is usually restricted by the two fundamental coefficients (a and b) of the A-P formula.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ethod for estimating ET0 with missing Rs by combining machine learning with physical-based P-M models (PM-ET0). The benchmark values of the A-P coefficients were first determined at the daily, monthly, and yearly scales, and further evaluated in Rs and ET0 estimates at 80 national Rs measuring stations. Then, three empirical models and four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were evaluated in estimating the A-P coefficients.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were also used to estimate ET0 (ML-ET0) to compare with the PM-ET0. Finally, the optimal estim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A-P coefficients for the 839 regular weather stations for ET0 estimation without Rs measurement for Chi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descending trend for coefficient a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China, with larger values in cold seasons. However, coefficient b showed the opposite distribution as the coefficient a. The FAO has recommended a larger a but a smaller b for southeast China, which produced the region's largest Rs and ET0 estimation errors. Additionally, the A-P coefficients calibrated at the daily scale obtained the best estimation accuracy for both Rs and ET0, and slightly outperformed the monthly and yearly coefficients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st cases. The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outperformed the empirical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A-P coefficients, especially for the sites with extreme values. Further, ML-ET0 outperformed the PM-ET0 with yearly A-P coefficients but underperformed those with daily and monthly ones. This study indicates an exciting potential for combining machine learning with physical models for estimating ET0. However, we found that using the A-P coefficients with finer time scales is un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e missing Rs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80.
利用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1~5 d的2 m气温预报资料,以及同期中国地面气象站2 m气温观测资料,研究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 m气温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可严重影响2 m气温模式预报性能,导致较大预报误差。随着模式预报时效延长,2 m气温预报均方根误差也略有增加。比较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和预报时效对于模式预报性能的影响,发现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于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更加显著。两种地形订正方案,即不做温度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以及对温度进行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都能显著减小2 m气温模式预报的误差,后者的订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