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4篇
  免费   2016篇
  国内免费   1763篇
测绘学   830篇
大气科学   1047篇
地球物理   3345篇
地质学   4279篇
海洋学   815篇
天文学   534篇
综合类   777篇
自然地理   74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283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461篇
  2013年   536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99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656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447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355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299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271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61.
162.
Practising geographical knowledge: fields, bodies and dissem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 Dewsbury  & S Naylor 《Area》2002,34(3):253-260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a case for a renewed emphasis upon some of the generic, albeit often tacit, spaces of practice that we share across our sub–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n this we seek to emphasize the ways in which everyday actions make up the grander facades of institutional agendas, empirical projects and disciplinary schools of thought. To achieve this we trace the performance of disciplinary contours and identities across three important sites: the field, the body and the act of dissemination. There are, we will argu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that bind us as disciplinary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how we perform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sites, and indeed, how we join them up through our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166.
袁智广 《吉林地质》2003,22(2):34-40
本文对松辽盆地东南部后五家户气田划分出22种沉积微相,建立7种相层序,分析了扇三角洲及三角洲沉积环境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较为发育,沉积物源来自气田东北部和东南部两个方向。后五家户气田多为构造—岩性气藏和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67.
福建省梅仙铅锌银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志强 《矿产与地质》2003,17(5):606-609
梅仙铅锌银矿田形成于裂谷成矿环境,具有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成矿物质和成矿热液有多来源特征,成矿经历了同生沉积、变质改造和岩浆热液叠加三个阶段,并与闽中裂谷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出了“三阶段”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68.
油房西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山 《矿产与地质》2003,17(6):700-704
油房西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苇塘河断裂西部,具有良好的银多金属找矿前景。通过对油房西矿区物性参数及局部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激电异常与矿体的关系,总结该区找矿标志,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以期提高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69.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核三段储层天然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岩芯裂缝观察结果,通过与FMI,MAIN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对比,系统描述天然裂缝在成像测井上的影像特征,对地层裂缝特征参数进行了确定.成果反映出核三段地层中的裂缝主要为垂直裂缝倾角在80°~90°之间.走向在100°~110°左右,宽度一般小于1 mm,裂缝长度主要在3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70.
热害矿井巷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深部开采带来的热害问题,基于地质学和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热害矿井巷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巷道内部温度场随埋深和通风热速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巷道温度场对埋深的敏感度要高于风速、温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呈阶段性递增。控制入口温度是解决矿井热害的关键。以上结论为矿井热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