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41.
多波束测深边缘波束误差的综合校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边缘波束误差是影响多波束测深数据精度的主要因素,数据精度影响其可信度和使用范围,也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多波束勘测系统声呐参数的精确校正、勘测区声场模型的建立以及实时勘测海洋噪声的合理剔除是影响边缘波束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严重时甚至导致勘测数据出现沿测线方向的条带状假地形或地形位置偏移.上述因素对多波束勘测数据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过程,靠单一的校正或编辑方法很难提高采集数据的精度.以多波束勘测原理和声学理论为指导,以多波束实测数据为研究基础和分析对象,运用GIS面向对象方法,全面分析造成多波束勘测大误差边缘波束的原因,并探寻改善已勘测多波束大误差数据、提高数据精度的综合处理方法,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实现人机交互处理.该项研究成果已初步应用于海洋项目总图编绘工作,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2.
美国《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经过16年对科学问题的凝练,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该文献确定了洋陆边缘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大陆岩石圈裂解、俯冲带物质转换、地震带实验、源-汇系统。该计划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的重点已经从区域特征的刻画转向“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即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理解过程、机制、动力学,发展和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过程模型方法、新型现场观测和采样技术。掌握这些最新动态对于我国边缘海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3.
144.
Cosmogenic 10Be surface exposure ages for bedrock sites around Torridon and the Applecross Peninsula in Wester Ross, northwest Scotlan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Lateglacial transition. Accounting for postglacial weathering, six statistically comparable exposure ages give a late Younger Dryas (G‐1) exposure age of 11.8 ± 1.1 ka. Two further outliers are tentative pre‐Younger Dryas exposure ages of 13.4 ± 0.5 ka in Torridon, and 17.5 ± 1.2 ka in Applecross. The Younger Dryas exposure ages have compell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deglaciation of marginal Loch Lomond Stadial ice fields in Torridon and Applecross. Firstly, they conflict with predictions of restricted ice cover and rapid retreat based on modelling experiments and climate proxies, instead fitting a model of vertically extensive and prolonged ice coverage in Wester Ross. Secondly, they indicate that >2 m of erosion took place in the upper valleys of Torridon and Applecros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implying a dominantly warm‐based glacial regime. Finally, the exposure ages have clarified that corrie (cirque) glaciers did not readvance in Wester Ross, following final deglacia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5.
“内蒙地轴”南缘断裂带的活动时代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玲  宋鸿林 《中国地质》2002,29(4):369-373
通过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及大量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提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带的西延部分是临河-集宁断裂,该断裂带在航磁,重力资料中均有显著异常,莫霍面等深资料显示是一条影响达地幔的深断裂带,同时,该断裂带还是一条长寿断裂带,分别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均有不同形式的构造活动,笔者系统总结了该断裂带在不同活动时代的构造活动特点,并首次分析了该断裂带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多种断裂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46.
贾少华  赵元艺  王宗起  武昱东  王涛  陈雷 《地质学报》2014,88(11):2071-2085
本文选择浙西岭后铜矿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岩矿鉴定、分析测试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矿区花岗闪长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和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燕山期构造背景的认识和浙西地区寻找斑岩型矿床有一定科学意义.错石环带结构明显,Th/U比值较大(均值0.41),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加权平均值为169.9±1.4 Ma(MSWD=0.095).SiO2含量为60.69%~70.46%;里特曼指数小于3.3(0.13~2.25),为钙碱性系列;K2O/Na2O均大于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高场强元素La、U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Ba,低Nb、Ta;Sr/Y比值较大(5.89~67.7),Rb/Sr比值较低(0.53~2.87);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54.3×10-6~138×10-6),LREE富集,分馏程度高;δEu为0.85~1.04,δCe为0.84~0.94,铕铈正负异常均不明显.上述特征表明,岭后铜矿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类型及产出背景均和德兴等同时代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类似,均为产出于“古陆缘弧环境”的壳幔混源型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埃达克岩亲和性.由此推测,岭后乃至浙西地区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7.
冈底斯泽当大型钨铜钼矿Re-Os年龄及陆缘走滑转换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前人获取冈底斯成矿带泽当矿田冲木达铜金矿床条带状层矽卡岩型矿石浸染状辉钼矿Re-Os法等时线年龄40.3±5.6Ma的基础上,新获该矿田内另外两组Re-Os法等时线年龄:明则隐伏斑岩型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法等时线年龄为30.26±0.69Ma;努日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中与后期石英闪长玢岩体(E3δo)叠加改造成矿有关的斑点状辉钼矿Re-Os法等时线年龄为23.62±0.97Ma。以走滑型陆缘成矿新认识为出发点,总结了冈底斯成矿带陆缘走滑转换成矿作用的类型特征和时空分布:①斑岩型矿床和层矽卡岩矿床是区带内已知中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②早期(68~38Ma)矿床受到"印-亚陆缘"会聚走滑阶段一、二级序左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晚期(30~13Ma)矿床受到"印-亚陆缘"离散走滑阶段三、四级序左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③斑岩型矿床的矿体形成受控于走滑推闭型转换断裂构造,层矽卡岩型矿床的矿体形成受控于走滑拉分型转换断裂构造;④区域走滑转换成矿构造应力场具逆时针旋转特征,显示68~13Ma间印度大陆相对亚洲大陆朝NEE作斜向对接作用,走滑主应力场被伸展主应力场替代时间以13~8Ma南北向碰撞裂谷的形成-活动为标志。提出"沿边找钼找钨、沿走滑转换构造带找铜金多金属矿,主攻斑岩-层矽卡岩复合型富-大矿"等今后区域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8.
河南内乡—淅川地区具有一完整的边缘成矿体系。应用边缘成矿理论,通过野外对该区控矿要素的实际调研和室内对比分析,提出了豫西南内乡—淅川地区边缘成矿体系的新认识。一级成矿边缘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边缘对接处(山阳—西峡断裂带两侧),控制了两个跨省大型成矿带的形成;二级成矿边缘为区域深大断裂边缘,控制区域成矿带形成;三级成矿带边缘为岩体边缘、次级断裂带边缘和地层交界面等,控制矿田、矿床的形成;四级成矿边缘为岩体边缘不同岩相分界面、不同岩性层间面和构造形态、产状变化处。不同边缘交叉、叠合地段是成矿最有利地段。研究表明,边缘成矿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异常事件密切相关,板块活动、区域构造、火山、岩浆侵入、沉积环境演化是边缘成矿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根据边缘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预测,指出主要找矿方向和有利找矿区段(靶区)。  相似文献   
149.
铲子坪金矿位于江南地轴东南缘加里东-印支-燕山褶皱带之雪峰山隆起带与白马山-龙山构造带联合交汇部位.通过对原普查资料及近期局部地段的勘查成果分析,并结合近年来开采情况,对矿床的控矿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铲子坪金矿深边部找矿潜力大,有望成为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0.
萧山—富阳一带的前震旦系,分别由中元古代陆缘岛弧型双溪坞群火山岩、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河上镇群弧后盆地沉积和双峰式陆相火山岩组成。中元古代末的神功运动表现强烈,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叠加褶皱明显。剖面连续完整,地质现象丰富.是华南重要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