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8篇
  免费   1262篇
  国内免费   895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442篇
地球物理   2467篇
地质学   1966篇
海洋学   770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519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内蒙古大青山印支运动厘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代与岩浆活动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证实了大青山地区存在强烈印支运动。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特点表明大青山印支运动是一次强烈逆冲推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构成了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在地壳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株和岩墙。大青山地区印支构造运动的确定对研究阴山—燕山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2.
Velocity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by an 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 (ADV) in a rectangular laboratory ?ume having a gravel bed are presented. The velocity pro?les are measured in six verticals of the channel cross‐section having an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4 to 38·5 cm) from the ?ume wall. The experimental runs are carried out for ?ve different bed arrangement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oarser elements, and for the two conditions of small‐ and large‐scale roughness. For both hydraulic conditions, the velocity measurements are ?rst used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an pro?le and of the logarithmic pro?le corrected by a divergence functio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n, for each value of the depth sediment ratio h/d84, the non‐dimensional friction factor parameter is calculated by integration of the measured velocity distributions in the different verticals of the cross‐section. Finally a semi‐logarithmic ?ow resistance equation is empirically deduce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3.
Shallow seismic measurements in harzburgite from the Oman ophiolite performed in a zone where the maximum horizontal anisotropy is expected (vertical foliation and horizontal lineation) point to a dominant dependence of seismic properties on fracturing.

Optical microscopy studies show that microcracks are guided by the serpentine (lizardite) penetrative network oriented subparallel to the harzburgite foliation and subperpendicular to the mineral lineation, and that serpentine (lizardite) vein filling has a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001) planes parallel to the veins walls. The calculated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oriented alteration veins filled with serpentine in an anisotropic matrix formed by oriented crystals of olivine and orthopyroxene are compared with seismic velocities measured on hand specimens.

Laboratory ultrasonic data indicate that open microcracks are closed at 100 MPa pressure, e.g. (J. Geophys. Res. 65, (1960) 1083) and (Proc. ODP Sci. Results Leg 118, (1990) 227). Above this pressur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show that P-compressional and S-shear wave velociti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mineral preferred orientation. Veins sealed with serpentine are effective in slightly lowering P and S velocities and increasing anisotropy. The penetrative lizardite network does not affect directly the geometry of seismic anisotropy, but contributes indirectly in the fact that this network controls the microcrack orientations.

Comparison between seismic measurements of peridotite and gabbro in the same conditions suggest that P- and S-waves anisotropies are a possible discriminating factor between the two lithologies in the suboceanic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144.
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硫沉降通量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11月~ 1999年 10月间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站 (江西鹰潭 )农田小气候站进行了大气二氧化硫 (SO2 )、硫酸盐粒子 (SO2 -4)浓度采样和雨水样本收集 ,利用阻力模式和全年逐时气象资料计算 SO2 和 SO2 -4的干沉降速度 ,估算干沉降通量 ,利用降水资料和雨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估计大气硫的湿沉降 ,从而定量研究大气硫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 ,结果表明 :农田下垫面上 SO2 和 SO2 -4干沉降速度的年平均值分别是 0 .373± 0 .170 cm· s-1(月均值 0 .16 1~ 0 .5 45 cm·s-1)、0 .198± 0 .12 3cm· s-1(月均值 0 .15 2~ 0 .2 6 9cm· s-1)。农田下垫面硫年总沉降量为 10 .3g· m-2 ,其中干沉降占总沉降的 83.3%。硫的干沉降又以 SO2 的干沉降为主 ,占年干沉降总量的 92 .2 %。大气硫沉降输入占农田生态系统输入总量的 90 %以上 ,是农田生态系统获取硫素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5.
实验速度场测量技术及对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流槽中对对流边界层(CBL)温度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通过实验技术测量速度场并分析研究CBL中的速度场特征。在应用PIV测量技术时选用铝粉作示踪粒子。实验证明了在混合层中速度分布明显具有对流边界层热泡特性;混合层顶部的速度分布很好地反应出夹卷层的结构特征;湍流速度特征量的垂直分布合理,与野外实测结果和类似的对流槽实验结果接近;误差分析表明示踪粒子的跟随性良好,粒子速度的测量结果能真实地反应流体的运动特征,从而得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6.
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往关于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现今构造活动性的主要文献所采用的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及其结论的科学性作了述评,认为得出的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现今构造活动明显或不明显的结论尚缺乏充分的依据,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该断裂现今构造活动性的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7.
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地壳横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讨论了远震体波SV分量接收函数的特点及其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中的优势.与径向接收函数类似,SV分量接收函数可通过对远震体波的SV分量直接反褶积P分量获得.研究分析表明:与径向接收函数相比,SV分量接收函数的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更加稳定,波形简单且突出了对结构最敏感的PS转换波信息.理论数值实验显示: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时,SV分量接收函数比径向接收函数具有更好的收敛性.作为实例,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反演了海拉尔台下的S波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148.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49.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64,自引:7,他引: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5层,其中第1,2,3层为上地壳;第4,5层为下地壳.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但龙日坝以北,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同时,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据此,可将剖面分为4段,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即从金沙江畔的62 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52 km. 根据PmP震相分析,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为6.30 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笔者认为,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0.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