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6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424篇
地质学   1449篇
海洋学   66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Complexity theory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Some who write on this topic suggest that complexity theory will lead to a unifying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phenomena; others dismiss it as a passing and disruptive fad. We suggest that for the analysis of coupled natural/human systems, the truth emerges from the middle ground. As an approach focused as much on the connections among system elements as the elements themselves, we argue that complexity theory provides a useful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oupled natural/human systems. It is, if nothing else, a framework that leads us to ask interesting questions about, for example, sustainability, resilience, threshold events, and predictability.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demystify the ongoing discussions on complexity theory by linking its evocative and overloaded terminology to real-world processes. We illustrate how a shift in focus from system elements to connections among elements can lead to meaningful insight into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overlooked. We ground our discussion in ongo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urrounding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s northern elk winter range; a tightly coupled natural/human system that has been the center of debate,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for more than 135 years.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及荧光偏振法研究了3例腐殖酸和1例湖泊溶解有机物(DOM)在不同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大,各腐殖酸样的荧光强度增大,其中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出现红移.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大,腐殖酸的荧光偏振值增大,由此推断在此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由于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使其构型出现伸展.离子强度增大导致腐殖酸及阿哈湖DOM的荧光强度降低.随着氯化钾(KCI)浓度增大,Fluka腐殖酸的荧光峰A蓝移,荧光峰B的荧光偏振值出现减小,推测是由于静电中和作用使其荧光基团发生卷曲造成的.离子强度对其余腐殖酸样和阿哈湖DOM的其他荧光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pH值的变化对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特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随着pH值增大,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强度增强.而pH值减小时,Fluka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A峰)蓝移,当pH值降到5时,Fhka腐殖酸的荧光峰突然红移到最大,随后又继续蓝移;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阿哈湖DOM的荧光峰位无明显的漂移.所有样品的荧光偏振值都减小(但阿哈湖DOM的A峰变化不大),但在pHi≤5时又增大,这种现象表明随着pH值降低,腐殖酸和湖泊DOM中有机大分子发生卷曲,但在pH≤5时由于羧基的质子化又以平面伸展构型出现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13.
无机盐类对天然矿物低温催化混合酯生烃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酸酯是一类重要的生烃母质。选择了十四烷酸甲酯、十六烷酸甲酯和十八烷酸甲酯的混合酯为模型反应物,以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钙蒙脱石和黄铁矿为催化剂,分别考察了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钠、硫酸钠以及混合盐对天然矿物低温催化混合酯生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盐类对矿物催化下混合酯的生烃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硫酸钠具有反催化作用,其它盐类具有正催化作用。且在各无机盐存在下,不同的矿物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范围大、速度快,适应性强和信息量大等特点。"5.12"汶川地震后,交通堵塞、通信中断,遥感技术成为信息获取和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遥感图像特征和遥感解译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舟山枸杞水域的污损生物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1988年9月~1989年9月在舟山枸杞乌里西岙水域进行挂板试验的结果。共获污损生物135种,其中,近岸的油库码头获77种,远岸的养殖筏获110种。动物以亚热带高盐性种类为主,三角藤壶Balanustrigunus、小海葵Actinia、柯氏分胞孔苔虫Celleporinacostazii、西方三胞苔虫Tricelariaoccidentalis、艾氏美熄Cltiaedwardsi、广口小桧叶螅Sertularellamiurrensis等占优势,藻类常见的有长石莼Ulvalinza、肠浒苔Enteromorphyintestinalis和日本多管藻Polysiphoniajaponica。枸杞污损生物的附着期主要在夏季,附着量也以夏季最大。不同地点附着量的差异极大。夏季由于近岸三角藤壶大量附着,故生物量明显大子远岸,其他季节均是远岸大于近岸。夏季近岸三角藤壶的覆盖面积达100%,生物量达18119g/m2,占污损生物总生物量的98%。故夏季是污损生物防除的主要季节,三角藤壶是防除的主要对象。与1975~1976年嵊山污损生物进行比较,发现两地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极为相似,说明10多年以来嵊山  相似文献   
16.
海洋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计算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一类海水,采用美国标准大气模型和一类水体海洋生物-光学特性的半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光合有效辐射计算模式。模式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大气、海-气界面和水体的光辐射传输过程,能较好地用于分析叶绿素浓度以及光辐射场的角分布对光俣有效辐射分布的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以及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应用于计算衰减系数、光谱辐照度随深度的分布、光合有效辐射随深度的分布和真光层深度,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光动力学研究和水色遥感方面有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水环境氮、磷营养盐分布特点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主要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中央海区组成,面积为7.7×104 km2,平均水深18 m[1].近些年富含氮、磷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渤海湾营养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导致渤海湾局部海域“赤潮”频繁发生.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将会在水与沉积物之间发生迁移,其中一部分可以与钙、铁或铝络合形成沉淀,或吸附到矿物颗粒的表面而转移到沉积物中.近海沉积物可以看作营养物质的“蓄积库”.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收支和营养盐循环动力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18.
B. Lavm  E. Nevo 《Marine Ecology》1981,2(4):335-342
Abstract. A test of the niche width variation hypothesis was conducted in the three Mediterranean littoral species of the family Trochidae: Monodonta turbinata, M. turbiformis and Gibbula richardi. Allozymic variation encoded by 26 gene loci was analyzed, and the levels of polymorphism (P), heterozygosity (H) and allele diversity per locus (A) were estimated and appear to support the niche-width variation hypothesis. The broad-niche species, M. turbiformis and G. richardi are more polymorphic and heterozygous than the relatively narrow-niche M. turbinata (P = 0.571; 0.731 and 0.417; H = 0.108; 0.116 and 0.078; A = 2.025; 2.489 and 1.96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海污染逐年加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因此,监测近海污染和赤潮发生预报方法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用NOAA/AVHRR数据,分析近海水域污染状况,并探索赤潮发生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0.
Acomparativestudyonthecontentsofvitaminsinthenaturalandtheculturedprawn¥WangAnli;WangWeina;LiuCunqiandWangSuo'an(ReceivedFeb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