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458篇
地质学   821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4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公司曾经研发和使用了3种主要施工方案和技术:传统地埋式、特殊埋设和地上敷设方式.在传统地埋式施工方案中,管顶埋深变化于0.9~2.7 m.这主要是考虑了地形变化,而不是沿途的岩性和土壤类型.在特殊埋设方案中,在原油管道必须埋设的地段,如大规模动物迁徙常用地段则使用通道冷液循环降(保)温系统和(或)热管(桩)降(保)温,来保护多年冻土.地上敷设方案包括桩基架设和地上洁净砾石管堤(垫护层).后者只在管道进入和离开多年冻土时采用.架设桩基横梁方案中使用有或没有热管保温的垂直支架梁(单元)(VSM).在初步规划和设计阶段,管道的业主公司(即横穿阿拉斯加管道系统,或TAPS)和随后的阿拉斯加管道服务公司(APSC)不容商量的坚决要求100%的埋设方案.但是,随着勘察工作的进展和设计方案的细化,施工设计方案在不断变化.1977年管道施工结束时,只有57%的管道采用了埋设方式.管道运行30 a后的今天(考虑运行期间维护中所产生的问题),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认为53%的埋设可能更合理.设计和施工方案变更的原因主要有:1)为了获得通过联邦政府所属的土地所需的许可证,政府有特殊的规定和要求;2)管道公司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野外调查、研究,并积极参与了详细设计和研发;3)美国环境政策法案(NEPA)的最新要求(启用了核准制).阿拉斯加管道服务公司是7家主要石油公司的服务机构.由于这个项目的巨大规模和所涉及的高昂费用,致使各大石油公司的工程师非同寻常程度的参与.在文章中,笔者论述了与阿拉斯加管道施工有关的阿拉斯加管道服务公司、美国联邦和阿拉斯加州政府相关组织机构的形成历史,管道设计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以及阿拉斯加管道工程项目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2.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教智  陈晓宏 《水文》2006,26(1):18-23
本文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论述了流域水文模型基础理论——产汇流理论的发展及其自身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困境,并对未来做出了展望,以期能推进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Permafros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is widespread, thin, and thermally unstable.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it has been degrading extensively with generally rising ground temperatures, the deepening of the maximum summer thaw, and with lessening of the winter frost penetration. The permafrost has degraded downward, upward and laterally. Permafrost has thinned or, in some areas, has totally disappeared. The mode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geocryology, in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and in cold region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mafrost in the interior of the QTP is well represented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QTH), which crosses the Plateau through north to south and traverses 560 km of permafrost-impacted ground. Horizontally, the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occurs more visibly in the sporadic permafrost zon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ower limit of permafrost (LLP), along the margins of taliks, and around permafrost islands. Downward degradation develops when the maximum depth of seasonal thaw exceeds the maximum depth of seasonal frost, and it generally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layered talik disconnecting the permafrost from the seasonal frost layer. The downward degrada- 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1) initial degradation, 2) accelerated degradation, 3) layered talik and 4) finally the conversion of permafrost to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SFG). The upward degradation occurs when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in permafrost drops to less than the geothermal gradients in the underlying thawed soil layers. Three types of permafrost temperature curves (stable, degrading, and phase-changing transitory permafrost) illustrate these modes. Although strong differentiations in local conditions and permafrost types exist,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degradation modes will ultimately transform permafrost into SFG. Along the QTH, the downward degradation has been proceeding at annual rates of 6 to 25 cm, upward degradation at 12 to 30 cm, and lateral degradation in the sporadic permafrost zone at 62 to 94 cm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 These rates exceed the 4 cm per year for the past 20 years reported for the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zone in subarctic Alaska, the 3 to 7 cm per year reported in Mongolia, and that of the thaw-stable permafrost in subarctic Yakutia and Arctic Alaska.  相似文献   
104.
105.
祁连山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祁连山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0×104km2,年平均地表地温为-1.5~-2.4℃,冻土层厚度为50~139m.区内侏罗纪小型含煤盆地广布,产有丰富的煤层气.南祁连盆地是一潜在的油气盆地,存在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下二叠统草地沟组、中三叠统大加连组、上三叠统尕勒得寺组4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油生气潜力.在木里煤田33号钻孔的冻土层内发现有连续逸出的高含量烃类气体,井口点燃即可燃烧,简易采气分析结果表明甲烷含量高达38.07%~75.9%.根据该钻孔的气体组分、年平均地表地温、冻土层厚度、地温梯度等数据分析,这里基本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显示水合物稳定带的顶界和底界埋深分别为171 m和574m,稳定带厚度为403m.  相似文献   
106.
107.
一般地区路基土体变形主要受土体压密过程控制,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变形则主要是受土体冷生过程影响和控制。通过对填土路基修筑后土体冷生过程以及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指出冻融过程不同阶段冻土路基变形与土体冷生过程有着密切关系。认为控制填土路基冷生过程稳定时间和填土路基地温场形态,是减少冷生过程和铁路长期运营过程中路基变形、保证冻土区路基工程长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此认识已经在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8.
降雨在地表上随地形流动自然形成沟谷线、汇流区、分水岭等流域形态,研究地表流水线的数字模拟对数字流域水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数字地表流线模型的概念,只考虑地形因素,利用等高线图建立一个能获得区域内每滴雨水沿地表流动的轨迹模型.并运用地图代数的距离变换对等高线及所在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距离度量,研究了数字地表流线模型的建立方法.实验表明,该模型利用距离变换信息而不是高程计算流向,可避免DEM高程误差对流向、流线的影响,且不需要在DEM上进行复杂的洼地、平地的识别与处理.该模型对原始数据要求不高,能有效应用于沟谷线的自动提取、汇流区自动分割和分水线网络的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气水合物大致经历了实验室研究、管道堵塞及防治、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4个发展阶段,中国目前正处于资源调查阶段的早期。自1999年开始,中国先后开展了南海、东海、陆上冻土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标志,并在南海北部神狐地区成功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取得了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但目前仍存在着调查研究程度较低、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等问题。随着国家对天然气水合物重视程度的加强,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进程将会将进一步加快,并在不久的将来过渡到试生产阶段和商业性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110.
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养分、环境要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以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的乔木、灌木、草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海拔2 000 m处的草本植物的叶片δ13C值最高,2 200 m处的乔木的叶片δ13C值最低;(2)海拔高度对乔木、灌木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于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甚微,两者之间的拟合度较小;高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 200 m处的乔木;低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 000 m处的草本植物;(3)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N、P浓度的相关性较弱(与叶片的N浓度呈弱正相关,与叶片的P浓度呈弱负相关);(4)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弱,与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