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61.
对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正常和畸形个体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条斑星鲽仔稚鱼形态异常出现于孵化后第5天,第7天和第8天表现最为明显.仔、稚鱼可分为3种类型:异常类型A:鳃盖和下颌骨发育不良,口膜不通、口不能自由闭合,腹部膨大,胸鳍没有发育,漂浮于水面;异常类型B:鳃盖、下颌骨发育不全,口闭合不全.胸鳍发育不良,漂浮于水面,偶尔水平运动;正常类型C:鳃盖、下颌骨发育正常,口能自由闭合,胸鳍明显变大,靠尾的摆动和胸鳍的快速划动在水中水平游动.A、B类型在孵化后第15~20天大量死亡,B类型少部分个体可以少量摄食并继续发育,但是生长速度缓慢,不能完成变态,发育到第30~50d天时死亡.正常发育个体孵化后第30天d左眼开始上移,第50天大部分左眼完全移至右侧,褪色、着底.色素异常观察发现,褪色着底时,近10%个体出现白化现象,几乎没有形成成体色素.  相似文献   
562.
崎头洋附近群岛水域泥沙特征及悬沙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舟山群岛南部崎头洋附近海域的悬沙与底沙特征,建立该水域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同时根据底沙及悬沙的粒径分布和潮流的运动路径对该海域的悬沙来源做进一步分析.指出崎头洋附近群岛海域的悬沙除部分来源于潮汐动力作用下的底沙起动再悬浮之外,主要是杭州湾附近灰鳖洋水域的泥沙在潮汐动力作用下经群岛西北方向水道进入群岛内部水域的,进而在潮动力作用下经由东南方向水道进入东海及象山港附近水域.  相似文献   
563.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8种海洋硅藻的四种主要光合膜膜脂的分子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硅藻中MGDG含量最高,占四种光合膜膜脂的40%~70%左右,SQDG其次占10%~40%,而PG在4%~20%之间,DGDG占5%~20%;其中,各脂类分子的含量在0.14~99.79 nmol/mg干藻之间,而C16:3/C16:3-MGDG,C20:5/C16:3-MGDG,C20:5/C16:2-DGDG,C20:5/C16:1-DGDG,C16:1/C16:1-DGDG,C14:0/C14:0-SQDG,C14:0/C16:0-SQDG,C14:0/16:1-SQDG,C14:0/C16:3-SQDG和C18:1/C18:1-PG等脂类分子在8种海洋硅藻的每一类膜脂中均有分布;与高等植物膜脂的脂肪酰基分布不同的是,海洋硅藻的MGDG与DGDG的sn-2位上的脂肪酸全部为C16酸,可推断是通过类似高等植物典型的原核途径合成,而C16酸和C18酸在SQDG和PG的sn-2位上均有分布,可推断SQDG和PG存在原核和真核两种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