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3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598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574篇
地质学   1513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对广泛分布于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岩石圈厚度反演,得到了新生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发生两期深部熔岩上涌: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软流圈上涌强度大,上涌至约50km,直接导致伊通盆地的断陷和沉降;第二期发生于中新世11.5~11.0Ma,持续时间短,软流圈上涌强度较弱,表现为隆起构造,对盆地断陷后期起改造作用,控制着莫里青地区尖山构造带的形成以及该地区沉降中心的迁移。  相似文献   
992.
张连丽  王元战  陈飞 《海洋工程》2013,31(5):96-102
板格形导管架桩基码头是适用于深水域软土地基的新型港口与海岸工程结构。该结构由预制的板格形导管架及桩基构成,承载特性和破坏模式复杂。假定码头结构发生倾覆失稳时,转动点位于前桩轴线上,且距导管架底面距离为L。除结构的自身重量外,综合考虑板格形导管架与周围土体间的摩擦力、桩侧摩阻力、桩侧水平土抗力等,对结构进行极限状态受力分析,建立基于假想支撑点的稳定性分析模型,并通过强度折减法进行计算,求取安全系数。以天津滨海沿岸水文地质条件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板格形导管架桩基码头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并与简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简化计算方法得到的安全系数与有限元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93.
钙质砂室内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在珊瑚礁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要查明岛礁上钙质砂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室内载荷试验的结果表明,相同密实度的钙质砂具有比石英砂大得多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变形量则小得多;钙质砂的承载力随着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增大,破坏时的变形量显著减小;相同密实度下饱和钙质砂比干燥钙质砂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低很多。钙质砂地基中土压力随深度急剧衰减,荷载的有效影响深度为2~3倍基础宽度;随着荷载的增大,土压力从表层逐渐传递到更深的土层。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原位试验成果的地基非线性沉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仁平 《岩土力学》2009,30(2):345-351
提出了利用小尺寸载荷试验(PLT)及标准贯入试验(SPT)成果准确求解地基非线性沉降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压板载荷试验成果经过双曲线拟合,确定出某一土层地基土的修正切线模量;然后根据不同深度的SPT标贯击数按照线性相关关系,确定该土层不同深度各分层土的修正切线模量;最后依据分层总和法求解地基或基础的非线性沉降。该方法的特点是能进行加载至极限状态的全过程非线性沉降分析,而计算原理简单,计算参数全部来自现场原位测试,附加应力依据压板试验成果进行自动修正。分析广东某大型油罐地基及某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沉降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准确可靠,能满足以沉降控制为目标的地基基础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5.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is often used for investigating peat thickness. The quality of GPR measurements depends on electromagnetic wave (EMW) velocity estimat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manual measurements required to minimize EMW velocity error in peatlands. A total of 175 manually measured peat thicknesses are used with a depth‐to‐target method to assess EMW velocity in two southern Quebec peatlands. Mean measured EMW velocities are 0·040 and 0·039 m ns–1 with standard deviations of 0·013 and 0·008 m ns–1. 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 that at least 30 calibration points are required to minimize the EMW velocity error, regardless of the geological setting.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舟山灌门水道海底隧道钻爆法施工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蔚立元  李术才  徐帮树 《岩土力学》2009,30(11):3453-3459
以舟山灌门水道海底隧道为背景,依据地质资料,选取隧道典型横断面来研究钻爆法施工时围岩的稳定性。由典型横断面的几何参数和地质资料构建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模式模拟爆破荷载,根据FLAC3D动态计算的特点,将爆破荷载以等效应力的方式加载于模拟炮孔之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各关键点的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时程曲线均满足隧道爆破变形规律,且振动速度峰值均小于规范要求临界值,爆破作用影响范围小于岩石覆盖层建议厚度,验证了岩层覆盖厚度建议值和爆破方案的合理性。最后,为了弄清岩石覆盖厚度和炸药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岩石覆盖厚度和炸药量情况下的计算结果。所得结论对后续施工和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The Tibetan plateau as one of the youngest orogen on the Earth was considered as the result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The thickness and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Tibetan plateau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plateau.Active-source seismic profiling is most available geo-physical method for imag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The results from more than 25 active-sources seismic profiles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  相似文献   
998.
根据CDSN北京地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20个远震记录中的S震相与Sp震相的到时差测定了北京地震台附近地壳厚度值H。得出了以北京地震台为圆心20~45km环形区域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40.2km左右的结果。并简要的讨论了Sp震相在北京地震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出了Sp震相在北京地震台的可观测范围为11°~40°,S波震相高效率转换为Sp震相的距离约在30°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基本呈双向形式,纵向与横向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度,向西逆冲推覆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3~4 km,向东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1~2 km,断裂系统组构比较复杂.经过对控盆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松辽盆地浅部基底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是叠加在孙吴—双辽断裂之上的新的断裂系统.考虑到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远离1000多公里之外所产生的内蒙古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以及松辽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认为在松辽盆地南部和滨北地区孙吴—双辽断裂构造线之外也应该存在浅部基底内的逆冲推覆断裂.  相似文献   
100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lexural-gravity wave scattering by a semi-circular ridge submerged in the ocean covered by a thin ice sheet. The ice sheet is treated as an elastic plate and its deflection is modelled using the Euler-Bernoulli beam equation. The fluid motion is described by linear potential theory. The series solutions of velocity potentials for obliquely and normally incident waves are both developed using multipole expansions. The unknowns in the series solutions are determined in terms of the impermeable condition on the ridge surface. Accurate results for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of ridge and the deflection of ice sheet are presented. The effects of ridge radius, ice thickness, wave frequency and wave incident angle on the hydrodynamic quantities are sh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