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1034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yout of the Yunnan seismic ELF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network, site selection, ELF electromagnetic instrument system, data process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ELF electromagnetic wave technique to monitor and predict earthquakes are expounded. The long term monitoring of EL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s carried out in the Yunnan earthquake prone area,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s in electrical parameters and spatial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f the regional crustal medium structure are monitored. The functions such as automatic, quasi real time, remote monitoring, network monitoring, data processing specialization, data service, data sha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ELF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data have been realized.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deep 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y information of the earthquakes, service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which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seismicity of Yunnan in the trial run period of the project,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extreme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of the Yunnan earthquake in recent years are given. The 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of the Yangbi earthquake are recorded. In the 3-month period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power spectrum of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the impedance phase in the observed signals are all abnormal,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ime. The maximum value is reached 20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an earthquake occurs when the change is restored to normal.  相似文献   
992.
吕国军  张合  李皓  王建龙 《地震》2018,38(1):96-106
应用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进行时频分析, 结果表明: 华北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存在显著的亮温热异常, 震前1个月左右异常开始出现, 高值幅值持续时间超过20天, 功率谱幅值最高可以达到平均值的7倍以上, 且发震区域一般位于异常区边缘或异常区域内的断层上。  相似文献   
993.
廖晓峰  何康  张明东  何畅  魏强 《地震》2018,38(1):107-116
基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08°E以西)地磁台站数据, 利用平滑伪魏格纳-维勒(SPWVD)分析方法, 对其进行时频计算。 通过对2007年至2015年间的MS6.3以上强震(选取岷县地震、 芦山地震、 鲁甸地震3个典型震例)周围台站地磁Z分量滤波后周期为4.4 h的振幅变化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① 在3个强震发生前, 周围台站的Z分量4.4 h振幅在1个月内都出现了多台同步高值异常; ② 岷县地震、 芦山地震发生前1个月内高值异常的频次明显增多, 频次高出全年平均水平2倍以上; ③ 3个强震发生前1个月内, 台站时频异常幅度明显增大, 幅值达到或接近台站全年的极值。 因此, SPWVD时频方法研究和总结的异常特征对未来西部地区强震预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杨思宇  易丽  王双杰 《地震》2018,38(3):115-122
大量震例表明地震前后可以观测到地下水成分的变化。 本文通过差应力下花岗岩与水反应实验模拟研究花岗岩含水层在应力积累至破裂过程中水化学组分的变化, 并探讨了地震水化异常的形成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差应力及其加载时间的增加, 溶液中不同离子浓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Na+、 K+和Cl-的浓度变化最明显。 随着差应力的增加, 三种离子浓度分别增加到3.3、 2.5和11.6倍。 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加, 三种离子浓度分别增加到3.2、 3.1和12.5倍。 这种变化可能主要与花岗岩中矿物的溶解有关, Na+、 K+和Cl-可作为花岗岩含水层地震水化前兆监测的灵敏组分。  相似文献   
995.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系统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可能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空间展布、时空演化以及形态等总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68项异常均位于10-8应变量范围内,59项异常位于汶川8.0级地震3倍破裂区(约900 km)范围内,占异常总数的87%,这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相符,说明汶川8.0级巨大地震的前兆观测范围至少包含该地震3倍破裂尺度甚至更大;异常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出临近地震异常数量增多的特点,但异常数量并非逐渐增多,而是在震前5个月和1个月突然增多;异常形态特征复杂,水氡和水位总体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特征,水温总体表现出短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1—3个月突升、突降或波动异常变化.此外,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及地震孕育理论,讨论了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与未来震中的关系,这对深入认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及产生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大地震前新疆地区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在发生强震的前三天记录到了强烈的扰动信号.由于新疆地震台距离昆仑山大地震的震中很近,因此该震前扰动的成因备受关注,一直被认为可能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可能是大地震的某种前兆现象.本研究扩大了观测异常扰动事件的范围,分析了欧亚大陆187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1年11月的观测记录,发现这些地震仪在11月10—12日期间都记录到了时频特征类似的强扰动信号,其中最强的扰动信号出现在挪威台站KONO.调查研究发现挪威海域在11月10—12日期间出现了一次超强北极风暴,我们对扰动源位置初步定位后发现大地震前欧亚大陆各台站记录的最大扰动信号主要来源于挪威西南海岸.本文的研究结果确认昆仑山大地震前新疆台网记录到的强烈震前扰动信号不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而是挪威海域北极风暴激发的微地震(地脉动).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北极风暴激发的地脉动可显著影响中国大陆的地震和重力观测.在分析中国大陆地震台网记录的强扰动信号时,北极风暴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97.
简要介绍承德地震前兆台网2014-2017年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对常见典型干扰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影响制约承德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与观测资料质量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98.
王谦      苏永奇  马占虎  车高凤    严武建    钟秀梅    陈文凯  郭鹏 《世界地震工程》2018,34(3):153-160
根据九寨沟Ms 7.0地震现场调查结果,总结了甘肃文县低烈度区震害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点的震害特点,并对产生烈度异常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的建筑多在汶川Ms 8.0大地震后进行了重建或抗震加固,且地震持时较短,此次地震中低烈度区房屋震害总体较轻。然而,低烈度区存在建筑裂缝、滑坡、滑塌和桥梁损坏等显著的烈度异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场地位于滑坡体以及高陡边坡等抗震不利地带;此外,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研究区内岩土体的特性也是造成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的重要因素。地震地质灾害需在地震烈度评定标准修订时予以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宁夏地区2011—2013年期间多期重力观测资料,采用中国地震局推广的LG-ADJ程序对观测资料进行平差处理,给出地震前后3年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和点值变化图像。结合构造活动分析,对2012永宁4.6级地震前后宁夏地区重力异常变化进行研究。认为:2012年永宁地震前,测区重力场出现较好的中期前兆性变化图像,临震前短期异常突增,重力场在空间和量值上均出现大幅的上升变化,重力点值震前趋势下降-转折上升-加速上升-发震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沿海台站莆田地震台、厦门地震台的宽频带倾斜仪观测数据,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分析方法对宽频带倾斜仪的噪声进行分析~([1-5]),总结噪声的几种表现形态,分析对应的物理意义。宽频带倾斜仪噪声主要有台风干扰,线路接触不良,主板干扰信号等。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宽频带倾斜仪观测数据的跟踪分析,同时也可以用来判断宽频带倾斜仪的故障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