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2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484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301篇
地质学   1380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未成熟石油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H3^1-H2^3段湖相白云岩,分布有未熟油的工业性油流,原油来自同层段的湖相泥质白云岩,属自生自储式原油,通过凹陷中心云2井和云1井岩芯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论述了白云岩系未熟油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有机质丰度高和优良的成油母质类型(包括被细菌改造“腐泥化”的母质)和良好的岩性组合是早期成油的物质基础;双层水体的咸水碱性环境是早期成油的外界条件。其成烃模式表明,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存在早期和晚期两个成烃高峰期。  相似文献   
42.
秦岭若干重要类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秦岭金矿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取得的进展 :八卦庙矿区发育有条带状的热水沉积岩 ,金矿床类型属于热水沉积韧性剪切带改造型 ,矿化类型为细脉浸染型 ;马鞍桥金矿的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属于华北板块南缘 ,含矿岩系为早古生代的深水斜坡浊积岩相 ,矿区的“浅色岩相”系变质成因 ;煎茶岭金矿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而非超基性岩浆热液型金矿。以上研究为秦岭地区金矿找矿指出了新方向和新类型  相似文献   
43.
四川攀西地区具有特定的地质条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有利的成矿环境和已发现的银矿床点,都证明区内具有很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寻找大型独立银矿很有前景。主攻内生型和沉积变质型银矿床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4.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evaluation through the 3-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he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added to modify the old program. The author has tested the new program by making calculations for the model constructed by Wanamaker, et al (1984).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paper and those by Wannamaker, et al (1984) indicates that a pronounced improvement is realize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horizontal magnetic components. Moreover, better calculations for the vertical magnetic components are also obtainable by using the new program.  相似文献   
45.
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面沉降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台北地区。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普及与养殖渔业和相关耗水产业的移入,西部沿海平原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尤以彰化、云林、嘉义、屏东等地显著,总沉降面积达1165km^2。约占台湾平原区的1/100其中屏东地区1970—2001年的累积沉降量达3.20m,最大沉降速率曾超过40cm/a(1979-1981年)。目前彰化地区的沉降速率最大,2000—2001年达17.6cm/a。其它绝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在5cm/a以下。台湾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系开采地下水引起的。仅屏东地区就有4000余口深井,地下水年均开采量1.65亿m^3,最高达3.2亿m^3以上。该岛第四纪地层厚800—1000m,沉降主要发生在60-300m土层内。目前沉降发展态势可分为暂时稳定、渐趋稳定、显著沉降和潜在沉降4类。台湾目前采用一等水准测量、GPS及一孔多标感应分层监测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在主要沉降区均设有多处GPS固定站实行自动化监测,一孔多标土层分层监测共有19组。采用数值模拟对地面沉降进行分析与预测。通过用水规划的制定、督导和实施地面沉降的控制与管理。1995—2000年实施第一期地面沉降防治执行方案,2001-2004年实施第二期,针对不同地区沉降发展的不同态势采取相应对策,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46.
发展中的中国煤田地质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中国的煤和煤田地质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地质问题。煤炭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本文概要评述了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学科的显著进展,认为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和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强化与其他一些地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今后将更突出研究煤的地球化学、支撑洁净煤技术和煤基材料利用技术的地质基础、煤层气,和高产、高效、安全开采煤炭生产的地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7.
鞍山市铁矿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矿山地质灾害较其它地质灾害相比有其独特性。在鞍山铁矿区,排土场沉降不仅与采矿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有直接的联系,还与松散细粒土层、活动断裂有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及构造有一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废石废渣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尾矿库灾害主要表现为:洪水漫顶、尾矿砂液化破坏、尾矿坝渗漏及管涌溃堤、尾矿坝滑塌破坏等。本文简要分析了鞍山市铁矿山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排土场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及尾矿库地质灾害)和形成条件并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8.
本从区域水地质及构造特征出发,分析了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铀成矿水地质条件总结了该地区铀成矿模式,并对该地区铀成矿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9.
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大量野外构造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解释表明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由多组倒转复式背斜、复式箱状背斜构成的推覆体及其前缘逆冲断裂组成 ,由寒武系—第四系组成的推覆体由北向南逆—斜冲 ,平面上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推覆构造 ;普昌断裂由各不相连的逆冲斜冲断裂段组成 ,而不是完整的一条走滑断层 ,各推覆体前缘逆冲断裂与各推覆体的普昌断裂段共同构成统一的前缘逆冲斜冲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系统 ;普昌断裂段以西的推覆体具有向东抬升、向西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断裂段以东的推覆体具有向西抬升、向东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基底隆起带是巴楚隆起隐伏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之下的部分。各推覆体前缘断裂在深部均归并于统一的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 ,其南浅北深 ,东浅西深 (普昌隆起带以西 )或西浅东深 (普昌隆起带以东 ) (6 10km ) ,埋深较大区发育多组滑脱面。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形成时期为晚第四纪 ,为现今活动的推覆构造系统。文中认为各推覆体向南西的倾覆端基底滑脱面和中新生界内部的滑脱面没有贯通 ,是未来 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50.
Results of a detailed statistical study of constant relative strength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to estimate maximum lateral in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s on existing structures from maximum lateral 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s are presented. These ratios were computed for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lateral strength normalized to the strength required to remain elastic when subjected to a relatively large ensemble of record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hree groups of soil conditions with shear wave velocities higher than 180m/s ar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period of vibration, level of lateral yielding strength, site conditions, earthquake magnitude, distance to the source, and strain‐hardening ratio are evaluated and discussed. Mean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and thos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percentiles are presented. A special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dispersion of these ratios. It is concluded that distance to the source has a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constant relative strength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However, for periods smaller than 1s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oil conditions have a moderate influence on these ratios. Strain hardening decreases maximum inelastic displacement at a fairly constant rate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relative strength for periods of vibration longer than about 1.0s while it decreases maximum inelastic displacement non‐linearly as the period of vibration shortens and as the relative‐strength ratio increases for periods of vibration shorter than 1.0s. Finally, results from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are presented that provide a simplified expression to be used to approximate mean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during th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es built on firm sit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