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预应力锚索地梁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阶段预应力锚索地梁与地基共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预应力锚索地梁和地基岩土体之间荷载、变形协调关系为基础,通过对预应力锚索地梁体系的分解和离散化处理,建立了能考虑预应力锚索地梁体系共同作用的预应力锚索地梁计算理论和方法。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表明本文理论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2.
在新回填的坑中兴建建筑物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为提高填土密实度、均匀性和承载能力,防止地面产生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同时解决桩的负摩阻力问题,采用注浆加固工艺对填土进行加固,并通过在坑内、坑外进行预应力管桩试桩验证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填土经注浆加固后的性质明显提高,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加固处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3.
拉力型锚索常用于公路边坡支护工程中,在进行锚固体的结构设计时,注浆体与岩石粘结界面的强度往往被高度关注.在广泛调研西南山区失稳破坏的公路边坡时发现,拉力型锚索最为薄弱的部位并非注浆体与岩石粘结界面.因此,设计11种不同配合比的注浆体,将80根拉力型锚索锚固在软岩及硬岩中,采用拉拔试验对锚索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拉力型锚索常见的破坏模式是钢绞线与注浆体之间的脱粘破坏.选择合理的力学计算模型,获得内锚固段两个粘结界面的应力分布弹性解,分析表明:钢绞线与注浆体粘结界面的峰值应力位于锚孔孔口处,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高,致使孔口处的钢绞线注浆体粘结界面首先发生脱粘破坏,脱粘界面以渐进的方式向内锚固段末端传递,最终导致钢绞线从注浆体中旋转拔出.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在以后的规范修订和锚固工程设计时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给出了一个钢绞线与注浆体脱粘破坏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94.
预应力锚杆+土钉复合支护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本文以郑州市王家寨基坑工程为实例,采用FLAC数值分析法建立了基坑锚杆与土钉复合支护计算模型.对土体选取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对预应力锚杆和土钉选取cable单元,同时考虑支护体系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坑的开挖支护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基坑开挖对土体的扰动、基坑位移变化以及土钉和锚杆的内力分布规律.研究结论对锚杆与土钉复合支护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
通过一四层无粘结预应力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的1/4比例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其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性能以及在El Centro地震动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和受力过程进行了研究.对无黏结预应力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的破坏形态、滞同性能、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延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6.
将灰色理论中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应用到某滑坡支护工程中优化预应力锚索的锚固角及锚索的钢绞线根数。采用Slope /W 软件建立滑坡剖面模型,将不同的锚固角度和钢绞线根数组合,以Janbu 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和需要的钢绞线总长度为目标,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法,得到以锚固角35°,9 根15. 2 mm 钢绞线的预应力锚索加固该滑坡,能取得即安全又经济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张正波  何思明  田金昌  钟建  杨天军 《地质通报》2013,32(12):2038-2043
预应力锚固技术已成为西藏公路滑坡防治中最常用的工程技术。由于西藏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及气候条件,预应力锚固工程较易出现耐久性的问题。对西藏公路滑坡预应力锚固工程进行调查,存在的耐久性问题可归纳为3类:锚头封锚破坏、框架梁悬空破坏和坡体局部变形滑动而引起锚索失效。在分析影响锚固结构耐久性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修复加固技术:锚固结构封锚破坏及锚头损毁修复加固技术、预应力锚索框架维修加固技术和补增预应力提高锚固结构抗滑力技术。  相似文献   
98.
The cyclic behavior of precast segmental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with high performance (HP) steel reinforcing bars and that with conventional steel reinforcing bars as energy dissipation (ED) ba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HP steel reinforcing bar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strength, greater ductility, and superior corrosion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teel reinforcing bars. Three large‐scale columns were tested. One was designed with the HP ED bars and two with the conventional ED bars. The HP ED bars were fully bonded to the concrete. The conventional ED bars were fully bonded to the concrete for one column, whereas unbonded for a length to delay fracture of the bars and to increase energy dissipation for the other column.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umn with the HP ED bars had greater drift capacity, higher lateral strength, and larger energy dissipation than that with fully bonded conventional ED bars. The column with unbonded conventional ED bars achieved the same drift capacity and similar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s that with the HP ED bars. All the three columns showed good self‐centering capability with residual drifts not greater than 0.4% drift. An analytical model referred to as joint bar‐slip rotation method for pushover analysis of segmental columns with ED bars is proposed. The model calculates joint rotation from the slip of the ED bars from two sides of the joint. Good agreement was found between analytical predictions and the envelope responses of the three column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为背景场及常规的探空资料和地面资料,以2005年6月2日出现在黄海海域的大气波导为例,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2种初始场不同的数值模拟试验:1)NCEP资料;2)NCEP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格点同化能够改善大气波导的MM5数值模拟结果,提高MM5的大气波导参数模拟精度;在大气波导分布上,格点同化对陆地大气波导影响较大,对于海上的模拟区域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浙江某高层预应力管桩偏位和上浮处理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管桩产生偏位的原因,介绍了偏位预应力管桩的处理方法。首先测量每根管桩的桩顶偏位和上浮情况,然后对所有管桩进行低应变动测,确定桩身损伤情况及缺陷部位,最后根据管桩偏位和损伤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工程中对上浮桩采用复打复压处理;对严重偏位且断裂桩进行补预应力管桩处理;对偏位超过规范值但桩身质量完好的桩进行纠偏扶正处理;对偏位较大且桩身有损伤的桩进行先纠偏扶正,并在管桩内芯放钢筋笼灌芯加固处理;对群桩大面积偏位损伤部分由于处理后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采用补桩处理。建筑物经上述处理后的实测最大沉降仅为 9 mm,且沉降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