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2篇
  免费   826篇
  国内免费   1401篇
测绘学   244篇
大气科学   2656篇
地球物理   706篇
地质学   1177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53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阐述了引入时间距离权的传统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以及灰色模型等级的判断方法,深入分析了白化背景参数λ取值对建模精度的影响;同时针对传统λ取值的缺陷,提出使用基于实数编码的改进遗传算法(IRCGA)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并用多个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优化后的GM(1,1)模型相对传统的灰色模型及其优化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更加贴近真实数据序列。  相似文献   
992.
双TC和梅雨锋共同作用下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各种物理量和应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并用WRF中尺模式做数值模拟,从动力过程、水汽输送过程、中小尺度系统等3个方面对TC和梅雨锋共同作用在浙北产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动力过程特点:300 hPa急流出口区辐散,中层3支气流汇合形成变形场锋生,产生强烈上升运动。低层TC外围的东南气流输入暖平流和湿位涡,使海上台风倒槽向北传播发展,最终形成气旋。TC高层流出气流对梅雨锋南侧垂直环流的维持有利;(2)水汽主要由两个TC外围的环流输送;(3)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显示有不同的降水云团合并且有加强的过程。用WRF中尺模式做数值模拟显示:700 hPa中小尺度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与强降水回波相对应。过程主要特点是中低层两个TC外围的气流与西风带气流在华东地区汇合,形成变形场锋生,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在不同的气流汇合后产生了强急流输送水汽,加强垂直环流和中小尺度的辐合,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西南季风经过台风绕流后在合适的环境场下仍有可能到达华东地区,这时往往与中纬度西风带汇合,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梅雨降水。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1月7到9日发生在湖北西南山区一次大范围暴雨转暴雪灾害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雨雪灾害天气,是东移南下强冷空气与西南强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空急流的形成与维持,南支槽前正涡度的加强,以及中层正好处于冷暖气流交汇区,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是7到8日产生大范围大雨,局部暴雨的主要天气背景。8日夜间到9日的暴雪产生,除中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对降雪增幅的贡献外,还主要受东、西两路冷空气汇合加强共同影响;动力锋生产生的正、反两支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降雪最直接的中尺度系统;此次雨雪持续期间,水汽充沛,并伴有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在强降雪影响期间,影响区上空存在NE-SW带状动力结构,这种锋面斜压性特征,加强了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的爬升;针对秋季雨雪转换的温度层结特点,重点关注中层逆温和近地层气温变化。综合相关文献及本次研究结果,针对湖北地区降雪,850 hPa在0℃或以下,地面气温在2℃或以下,可作为雨转雪或雨夹雪的温度指标。中层逆温不是降雪必备条件,但对于产生强降雪需要适宜的中层逆温,本次降雪逆温出现在-1℃附近,该指标也可作为秋季降雪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找出雨量传感器易发生故障现象、原因和维修方法,总结雨量传感器在校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调节方法,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抗几何攻击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半盲水印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抵抗几何攻击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半盲水印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在水印嵌入方案中,对原始水印信息进行扩频处理,将水印值与最高有效位进行匹配,生成密钥矩阵,水印嵌入到最高位或次低位,并以二进制方式保存生成的密钥矩阵;在水印提取方案中,采用模板匹配技术提取出最优的水印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印方案具有良好的不可见性,并且对影像的裁剪、旋转、平移、加噪、滤波等操作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就目前上海市建筑工程项目规划竣工验收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和一般测量方法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7.
分析了标准体系构建的动因以及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标准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其内容组成。  相似文献   
998.
Cloud droplet dispersion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estimating aerosol indirect effect on climate i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droplet dispersion in shallow cumulus clouds under different aerosol condition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large eddy simulations (LES). It is found that cloud droplet mean radiu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relative dispersion generally decrease as aerosol mixing ratio increases from 25 mg−1 (clean case) to 100 mg−1 (moderate case), and to 2000 mg−1 (polluted case). Under all the three simulated aerosol conditions, cloud droplet mean radiu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 with height. However, droplet relative dispersion increases with height only in the polluted case, and does not vary with height in the clean and moderate cases.  相似文献   
999.
Human systems will have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adaptation challenge at a global scale, however, is incomplete, constrained by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if and how adaptation is taking place. Here we develop and apply a methodology to track and characterize adaptation action; we apply these methods to the peer-reviewed,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Our results challenge a number of common assumptions about adaptation while supporting others: (1) Considerable research on adapt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yet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report o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and natural systems (or intentions to act), not adaptation actions. (2) Climate change is rarely the sole or primary motivator for adaptation action. (3) Extreme events are important adaptation stimuli across regions. (4) Proactive adapta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adaptive response, particularly in developed nations. (5) Adaptation action is more frequently reported in developed nations, with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underrepresented and low-income regions dominated by reports from a small number of countries. (6) There is limited reporting on adaptations being developed to take advantage of climate change or focusing on women, elderly, o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000.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冻雨过程的热力异常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洋  吴统文  陈葆德 《高原气象》2011,30(6):1526-1533
利用中国604个地面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各等压面温度和环流场资料,从地面和大气垂直热力结构配置及其气候异常的角度出发,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雨雪冰冻过程的形成。结果表明,冻雨受灾的核心区域约为108°~113°E和25°~28°N范围,在该区域内2008年1月平均地面气温〈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