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65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494篇
地质学   1746篇
海洋学   18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41.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朋群  石广玉 《高原气象》2001,20(3):225-233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142.
水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界面上非镜面反射声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光学法和发射-接收法研究了水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界面上声波的非镜面反射声场.测量了入射角θi为16°-80°范围内的反射系数R,记录了θi在Rayleigh波临界角θc附近±4°范围内两束反射波的反射角、波束位移△、波形和频谱.实验发现:(1)在θc附近±4°范围内,观察到θi两束反射波A和B,其中波束B沿界面有波束位移△,实验测出△随θi增大而减小,并非在θic时最大.(2)反射角等于θi的波束的频谱很接近于入射波的频谱,反射角等于θc的波束的频谱相对于入射波有频谱的负偏移.(3)波束A的相位与发射换能器直达波的相位一致,波束B的相位与波束A相反  相似文献   
143.
代内公平、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阶段,不同国家或区域之间商品交流的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大。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此,在等经济价值交换规律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逐渐恶化。文章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的物质流模型,探讨了物质交换行为对系统内部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对1987年日本的物质流动状况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表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国家内部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material component to nonlinear relation between sediment yield and drainage network development completed in the Lab. The area of flume drainage system is 81.2 m2, the longitudinal gradient and cross section slope are from 0.0348 to 0.0775 and from 0.0115 to 0.038, respectively. Different model materials with a medium diameter of 0.021 mm, 0.076 mm and 0.066 mm cover three experiments each. An artificial rainfall equipment is a sprinkler-system composed of 7 downward nozzles, distributed by hexagon type and a given rainfall intensity is 35.56 mm/hr.cm2. Three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by process-response principle at the beginning the Ψ shaped small network is dug in the flume. Running time spans are 720 m, 1440 minutes and 540 minutes for Runs I, IV and VI, respectively. Thre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 yield proces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delaying with a vibration. During network development the energy of a drainage system is dissipated by two ways, of which one i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hannels (rill and gully), and the other one is enlarging the channel length.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a drainage network is exactly an index of energy dissipation of a drainage morphological system. Change of this index with time is an unsymmetrical concave curve. Comparison of three experiments explains that the vibration and the delaying ratio of sediment yield processes increase with material coarsening, while the number of channel decreases. The length of channel enlarges with material fining. There exists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al dimension and sediment yield with an unsymmetrical hyperbolic curve. The absolute value of delaying ratio of the curve  相似文献   
145.
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的物质成分及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 ,涉及到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羌塘盆地的形成发展及高原的隆升过程。对羌塘中央隆起区构造演化在认识上目前有较大分歧 ,主要有两种观点 :1)认为扎布 (察布 )—查桑地区发育裂谷 ,没有发育成特提斯洋盆 ;2 )龙木错—双湖 (—澜沧江 )古特提斯缝合带 ,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闭合遗迹之一。基于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成分及属性 ,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将羌塘中央隆起中泥盆世—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历史划分了六个阶段 ,即D2 —C11初始裂谷阶段 ;C21—C2 裂谷阶段 ;P1海底扩张—大洋化阶段 ;P2 —T2 板块汇聚—消减阶段 ;T3 —J1板块碰撞阶段 ;J2 —K1碰撞—整体抬升阶段。羌塘中央隆起构造演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146.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物质来源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②因子分析得出东、西两区结核4种主因子是Mn组元素Mn、Cu、Ni、Zn,Fe组元素Fe、Co、Ti、Sr,岩源组元素Si、Al、K,生物元素Ca、P;③西区结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沉淀,火山成矿作用使结核富集和丰度增加,趋势面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表明结核主要分布在海底坡度≤5°地区,该地区的结核量占总结核量的89.62%,坡度>5°地区结核量占10.38%;④东区结核丰度、覆盖率、地形三者变化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来自地幔成矿物质通过玄武质洋壳裂隙和断层,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基底岩浆房活动可能对结核分布产生重要影响;⑤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带的形成应归于海底板块扩张活动的一种资源效应和经后期表生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7.
稀土有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 ,能有效地提高硬质合金的综合性能。将稀土在硬质合金中的应用成果借鉴到金刚石工具研制中 ,并对其关键的掺杂工艺进行改进 ,取得了成功。对于以 Fe代 Co和提高金刚石工具的性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8.
细颗粒对粗颗粒床沙质输沙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高含沙紊流涡团中细颗粒絮凝形成网络结构对粗颗粒运动影响后,建立了粗颗粒悬移质泥沙的输沙率计算方法.该方法中包含的细颗粒影响项反映了流域因素对粗颗粒泥沙输沙的影响,证明细颗粒的影响是引起多沙河流中“多来多排”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黄河实测资料的对比表明,该计算方法能够反映高含沙紊流输沙时随流域细颗粒增多粗颗粒悬移质输沙率相对增大的现象,并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49.
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贾大成  胡瑞忠 《矿床地质》2001,20(4):378-384
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是成矿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分析成矿作用和建立成矿模式的基础。在分析滇黔桂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基础上,提出该类矿床的矿质主要来源于被动陆缘沉积建造,促使金活化、迁移的矿化剂主要是盆地热卤素流体和有机质流体,促使金局部沉淀富集的沉淀富集剂则主要是沉积建造内和深源富硫的流体和热液改造的有机质。认为矿质、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在有利容矿空间的耦合是形成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的主要成矿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卡林型金矿的成因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0.
地球化学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估算探讨   总被引:4,自引:15,他引:4  
鄢明才 《岩矿测试》2001,20(4):287-293
在用高精度分析方法经检验证明样品均匀知识性和稳定性良好的条件下,可以以定值测试的不确定度表示标准物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在较全面分析了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定值测试的误差后,提出以测试结果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算得A类不确定度、以定值方法间的偏倚估计B类不确定度,以两者的合成值作为地理化学标准物质不确定度的估计值,并用其试算了部分已有地球化学标准物质有代表性元素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提出的不确定度估算方法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