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23篇
地质学   80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地电阻率短临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干加强的方法对地电阻率(以下科称ρs)资料进行的数学处理,表明了ρs短临异常突出明显的结果。为此本文对所出现的异常特征及短临异常的判别与地震预报了研究。  相似文献   
82.
水平电偶源频率测深中全区视电阻率定义的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电磁场的统一性出发,分析了水平电偶源频率测深中等效电阻率的算法原理和具体定义.分析表明,等效电阻率可明显地改善波区视电阻率在非波区场的畸变,较为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电断面的电性变化.数值计算、三维模型计算和实际数据处理表明,等效电阻率具有良好的特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多频测深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频率域测深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频测深方法,实现一机多频同时观测的目的,以提高观测速度。本文讨论了多频观测方法的理论依据及工作特点,并提示实现这种观测的方案。  相似文献   
84.
新疆阿希金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希金矿床含金石英脉具高阻、高极化、高密度特征,蚀变英安岩呈低阻、低极化、高密度和无磁性,构造破碎带为低阻、低密度特征。以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及大哈拉军山组部分岩性为背景场,并在二者接触部位陪衬出次一级高阻、高极化、微磁,较明显的低负自然电位;位于磁场负极值间的△Z值趋于零的过渡平台的出现;地表低的自然伽马射线;矿体沿一定位移方向ηs异常出现等,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重要物性标志。  相似文献   
85.
点源两层大地三维地电模型视电阻率边界元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两层均匀大地人工点源作用下的空间电位分布作为基本解,导出了下伏基岩中陷含三维地质体情况下,关于电位的边界积分方程组,用边界单元法解积分方程求得地表电位,从而求得了一定装置下的视电阻率。本文方法的独特优点是积分只须在异常体边界面上进行了测线可以沿任意方向。用联剖法计算了均匀半空间下含球形异常体的ρs曲线,所得结果与其他学者用解析方法所求得的结果一致。用中间梯度法计算下层基岩中含有一长方体,测线  相似文献   
86.
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中段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课题采用MT重复测量方法,在该区建立的长约400km的剖面上进行监测。本文根据监测所获取的MT参数,从静态的角度探讨了该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电性横向变化特征,进而评估了该区的潜在震源区。研究发现,该区深部介质电性的物质特征有:1.部分地带呈现出剧烈的电性横向变化,2.具有极为发育的特殊增厚的壳内高导层地段,3具有高、低热流的过渡边缘地带,4.具有与活动大断裂相交汇的隐伏断裂构造的局部地段。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数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地带中,该地带将可能是祁连山中段的强震-大震潜在震源危险区。这四种电性特征将是潜在震源区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87.
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资料的联合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资料联合解释的原理与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算例的分析,表明该方法是正确有效的,而且在缩小多解性方面,要比单纯的视电阻率资料反演法或阻抗相位资料反演法优越  相似文献   
88.
Information about electrical anisotropy in and around the deep borehole of the German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KTB) has been acquired us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1) Unde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azimuthal dependence of resistivity has been measured in horizontal pla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es of drill cores. (2) Simulated in-situ conditions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have been applied to mini cores drilled at different orientations to structural features such as foliation. The resistivity was then measur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i cores' long axes. (3) Under quasi-in-situ (downhole) conditions, the azimuthal dependence of resistivity has been measured in horizontal planes using the Azimuthal Resistivity Imager (ARI), a down hole logging tool.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electrical anisotropy is strongly related to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anisotropy of gneisses is the highest due to the strong foliation (averaged anisotropy factor 2.8). Lamprophyres are most isotropic (factor 1.2). Most rocks from KTB are amphibolites with intermediate anisotropies (factor 1.3). The anisotropies measured unde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quasi-in-situ conditions on amphibolites ar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whereas anisotropies under simulated in-situ conditions are partially higher.Furthermore, the anisotropies measured on the cm to m scale using the various methods outlined above shall be compared with large scale anisotropies of the km scale measured around KTB using Magneto Tellurics.  相似文献   
89.
StudyonelectricvariationsofmediainepicentralareabygeomagneticransferfunctionsXiao-PingZENG;(曾小苹)Yun-FangLINI;(林云芳)Zhong-JieZH...  相似文献   
90.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5,(3):240-245
深入研究了全国地电台网内M_s≥5.0的45次地电前兆震例,用统计方法按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分别研究其地电前兆特征。 通过研究得到:大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其半径超过200km,在700km以内,异常时间在12—20个月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7.8%;强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大多在300km以内,趋势异常的时间在12个月以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86.5%;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趋势异常时间在180天之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5.0%。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地电趋势异常时间似乎存在着20个月、12个月、6个月三个不同的异常时间段。 临震异常类型一般可分为加速型、转向型和波动型三类。对7级和7级以上大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均为50.0%。出现临震异常后1—20天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 1988年11月以来,西部地区先后发生澜沧-耿马7.6、巴塘6.7、天祝6.2级地震。震前都曾依据地电前兆短临异常特征,作过某种程度的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