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Stefan Bouzarovski 《Area》2009,41(4):452-463
Energy developments in the post-Communist states of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ECE) have a major impact on global energy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anks to this region's key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tween the energy-exporting stat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energy-importing states of Western and Southern Europe, on the other. At the same time, post-socialist reforms of energy industries in this region provide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relations of powe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inequality that govern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is paper therefore aims to provide an initial look at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olicy issues that underpin the emergent 'geographies' of energy reform in ECE, as well as their embeddedness in relations of power stemming from organisational, infrastructur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the region. It employs an analysis of local news reports, policy papers and statistical data to examine the intricate institutional networks and spatial formations that have governed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broader terms, the paper aims to emphasise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human geography can play in making sense of the territorial differences and frictions that have emerged during the post-socialist reform process, while challenging the idea of a 'neat' neoliberal transition from a centrally planned to a market-based mode of energy regulation .  相似文献   
15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3.
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成果频出。在概述其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启示。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围绕气候变化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方式、范围、程度以及美国的应对之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其突出特色是:第一,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与时俱进,转型较快;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既视野开阔,又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在研究水平上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第四,在研究体制上,形成官、学、研三位一体的联合研究体制。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54.
姚苑平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3):68-74,60
本文根据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将工业革命以来国外工业发展与布局研究历程划分为研究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研究转向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陈述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最后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55.
铊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谭春华  汤志勇 《岩矿测试》2000,19(2):129-133
对近年来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铊进行了总结评述。重点介绍了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铊时 ,基体改进剂、进样方式、反应机理以及预富集技术对提高方法灵敏度的作用。引用主要文献 43篇  相似文献   
156.
20世纪地震预报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的到来,对20世纪的地震研究作一些回顾,对中国几十年的地震预报的道路进行反思,可能是很有意义的,这对我们编制“十五”规划也有借鉴。  相似文献   
157.
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化地亿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本文综述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展望我国海洋探测高技术的近期发展。本文涉及的海洋探测技术包括:海洋环境自动观测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声技术,水下工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58.
作者对室内土的周期加载实验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实验设备、方法、结果及分析模型 ,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随着海上石油的开发及海岸构筑物的建设 ,迫切需要对海底土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掌握目前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助于在高超点上开展创新工作和解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9.
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瀼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相似文献   
160.
本文对本次会议的专题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综述,对城市地质环境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