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ABSTRACT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northeastern Thai borderlands have moved away from being predominantly agrarian, yet farming remains a desirable alternative for many people.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fieldwork in a village in the northeastern Thai–Lao borderlands indicate how dependence on agri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family contexts, such as land ownership, education level of household members, their gender and age. Cheap Lao labour and government price-support policies have enabled farmers to remain in production and diversify. Some educated rural people have successfully fou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utside the village as migratory wage labour, and are able to attain higher social status back in the village. Successful migrants have invested their earnings on cash-crop production and become rural entrepreneurs. Conversely, less educated migrants were unsuccessful in finding good jobs in the city and viewed agriculture as a more favourable alternative and valuable security. Geograph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specificities conditioned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tributed to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geographically extended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432.
江苏水稻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敏  徐经纬  高苹  于庚康  单婵 《气象》2015,41(11):1367-1373
利用江苏35站1961—2014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水稻产量数据,基于ArcGis软件统计分析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敏感性。结果表明:(1)低温冷害总次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总体特征,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冷害次数最多,21世纪00年代为第二高值期;(2)全省低温冷害持续天数主要是3~6 d,其中持续3 d的比重最大,平均占50%左右,淮北存在6 d以上的低温冷害过程,但比重基本不足10%,淮北遭遇低温冷害的时间要早于淮南,淮南基本上都是在9月上旬才会发生;(3)低温冷害总体发生几率存在“北大南小”的特征,年代际波动明显,20世纪70年代的发生几率最大,21世纪00年代次之,20世纪80—90年代最小;(4)江苏西北部低温冷害强度最强,21世纪00年代低温冷害强度最强,20世纪70年代次之,20世纪80—90年代最弱;(5)江苏中部是水稻对低温冷害的高敏感地区。  相似文献   
433.
江淮流域水稻高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谢志清  曾燕  杜银  高苹 《气象》2013,39(6):774-781
构建基于Logistic模型的规范化可累计高温热害综合指数,研究了江淮流域高温热害与单季稻产量损失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江淮流域西北部为单季稻高温热害灾损关键区,高温热害平均减产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9%上升到21世纪的17.9%,花期处在高温集中时段是单季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江淮流域单季稻生育关键期高温热害出现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高温热害最强,21世纪初覆盖范围最广.高温热害覆盖面积比例在1971年发生突变后迅速上升,到21世纪初超过63.6%.每年7月11日至8月15日为江淮流域高温集中时段,高温出现比例超过20%.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温集中时段的热害强度以增强为主,江淮东南部趋势显著,但通过采用晚熟品种和推迟播期,江淮东南部单季稻花期成功避开高温集中时段.综合考虑气温稳定通过20℃终日的气候平均值、高温热害变化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借鉴江淮东南部成功经验,建议全流域推广中晚熟品种,自北向南播种期延迟到5月上、中、下旬,花期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避开高温同时能保证单季稻生育关键期处在20℃以上安全生长季内.  相似文献   
434.
刘剑  王冬至 《测绘通报》2021,(12):79-82
垦造水田每年至少种植一次水稻,是垦造水田监管的重点内容。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监测,本文基于高时序的Sentinel-1A影像水稻识别技术,在广东省垦造水田监测中开展应用,并结合外业实地拍摄照片进行结果验证。选取广东省2020年前验收的垦造水田项目中新增水田为监测对象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早稻识别结果总体精度达85.02%,晚稻识别结果总体精度达90.46%,说明该方法用于判断水稻种植情况是可行的,可有效缩小外业核查范围,提高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435.
研究水稻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至关重要。基于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地表水变化特征结合方法识别水稻的空间分布,获取了2001—2017年东北水稻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水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研究表明,2001—2017年东北地区水稻呈先略减后直线上升的特点,2017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00万hm 2,约为2001年的2倍,增加面积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农垦模式的耕地区域。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约90%分布在低海拔、距水体较近区域。气温变暖、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总产值的上涨及农业税减免、稻谷最低收购价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大幅扩张。这些发现为将来更加深刻探讨水稻分布对自然-人为因素的响应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6.
对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古水稻田沉积有机质开展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从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以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后期稻田废弃的原因。研究结果揭示,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对稻田的开发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以原始沼泽型为主。沉积有机质中非挺水水生植物输入指数、平均链长度和藻类输入指数显示,从河姆渡晚期至良渚晚期,田螺山先民耕作区域土壤有机质中藻类等水生生物输入增加,是一个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推测生活区周边湖沼环境水体的加深可能是古水稻田废弃的直接原因,甚至有可能是导致整个遗址衰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37.
Bangladesh is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countries to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s in the world. The pre-monsoon Aus rice in Bangladesh depends on rainfall and is threatened by increasing droughts. However, limited information on the changes in Aus rice as well as droughts hamp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resilience and adaption to droughts. Here, we collected all the official statistical data of Aus rice at the district level from 1980 to 2018, and examined the in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