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介绍了一套纯转动Raman测温激光雷达系统,通过高分辨光谱分光与滤光优化设计、收发精确匹配以及弱信号检测等技术,实现在武汉城市上空从10km至40km的中低空大气温度高精度探测.观测结果与同时段探空气球进行比对,在30km以下激光雷达探测温度与探空气球得到的温度数据吻合较好,最大偏差约为3.0K,表明了该激光雷达温度测量的可靠性.采用30min时间分辨率,在10~20km高度范围内温度统计误差约为0.3K(300m空间分辨);20~30km统计误差约为0.8K(600m空间分辨);30~40km统计误差约为3.0K(900m空间分辨).通过整晚的温度廓线反演,为研究中低层大气中的波动现象提供依据.该转动Raman激光雷达实现了至40km高度的高精度大气温度探测,进一步可与Rayleigh测温激光雷达30~80km的高度衔接,为实现中低层大气连续观测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2.
被动状态下位移预测是挡墙地震工程设计中的关键,而岸墙后回填土的孔隙水压力对墙体运动具有一定影响。采用拟静力法计算墙后部分浸水土体的被动动土压力,根据静力水压力理论近似计算土颗粒里的动水压力;同时考虑地震荷载和海啸力的作用,根据力矩极限平衡确定旋转门槛加速度系数,采用旋转块体方法计算岸墙被动旋转运动下的地震位移。探讨回填砂土内摩擦角、墙体与土间摩擦角、地震加速度系数、回填土地下水位、海啸波浪高度等参数对旋转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常丹  刘建坤  李旭 《岩土力学》2015,36(12):3500-3505
为研究粉砂在不同冻融循环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特性,进行了粉砂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围压较低时,未冻融及经历较少次冻融循环的粉砂表现出一定的软化性,但软化程度较弱;而经历一定次数的冻融循环后,其逐渐由弱软化型转化成硬化型;在围压较高时,未冻融及冻融以后的粉砂都表现出应变硬化的特征,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典型的双曲线。基于Konder双曲线模型,概述了土体应力-应变关系中常见的几种归一化因子及相应的归一化条件。提出了针对冻融循环下粉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归一化因子,并给出了相应的归一化条件。基于新的归一化因子,建立了粉砂土在不同围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的归一化方程,并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预测,其试验值与拟合值较为接近,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4.
较低和较高围压下煤岩三轴试验及其塑性特征新表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春  白冰  唐礼忠  郭群 《岩土力学》2010,31(3):677-682
对煤岩进行了较低和较高多个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加卸载试验研究,给出了系统的试验成果。试验表明,较低围压下,卸载路径和加载路径几乎完全重合,煤岩应力-应变特性呈现明显的线弹性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脆性破坏特性;而较高围压下,应力-应变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卸载路径不再原路返回,呈明显的塑性变形特征。为了定量刻画煤岩的塑性硬化特性,提出了根据硬化参量的几何意义计算其值的方法,并选择累积塑性应变作为塑性硬化参量,计算了27 MPa围压下试验曲线的硬化参量,作为对比还计算了采用直接卸载法计算的该试验曲线的累积塑性应变值。结果发现,随着轴向变形逐渐增加,煤岩的塑性硬化逐渐增长,并且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塑性硬化参量远大于用直接卸载法计算的结果。由于该方法完全符合路径积分的限制条件,因此,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5.
长期极移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宋贯一等(2006)发表的"极移的成因及其移动特征"一文中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极移反向(由东向西)运动的时问分布进一步研究得知:在地球公转所处的四季位置中,自转极(北极)反向运动时间仅发生在当年的11月1日(立冬日为11月7、8日)到第二年的2月15日(立春日为2月4、5日)这一段时间之内;其它时间(季节)均为自转极正向(由西向东)运动时段.对比冬至日前后和夏至目前后极移的运动方向可知,它们相对太阳的运动方向虽然相反,由于它们分别处在轨道的东、西方向的两侧,从空间上看来,它们的运动方向却是一致的(即都是向自转极以西运动).基于上述原因,经过一个回归年的太阳光压激发之后,极移运动轨迹的年平均位置向CIO(国际极点)的西侧移动了.在下一个周年期激发时段,上述现象将在上一回归年极移年平均位置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逐年累积即形成长期极移.这就是周年期激发机制引起的长期极移及观测的极移运动轨迹均落在CIO西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well-accepted concepts—Mohr-Coulomb-like strength criterion, critical state, existence of a small strain elastic region, hyperbolic relationship for representing global plastic stress–strain behaviour, dependence of strength on state parameter and flow rules derived from the Cam-Clay Model—to represent the general multiaxial stress–strain behaviour of granular materials over the full range of void ratios and stress level (neglecting grain crushing). The result is a simple model based on bounding surface and kinematic hardening plasticity, which is based on a single set of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namely two for the elastic behaviour plus eight for the plastic behaviour, which all have a clear and easily understandable physical meaning. In order to assist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the model is defined in a ‘normalized’ stress space in which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ur does not undergo any strain softening and so certain potential numerical difficulties are avoided. In the first part the multiaxial formulation of the model is described in detail, using appropriate mixed invariants, which rationally combine stress history and stress. The model simul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ests on granular soils along stress paths lying outside the triaxial plane over a wide range of densities and mean stresses, using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calibrated using triaxial tests. Furthermore, the study is extend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induced by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yield and bounding surfaces, revealing the different role played by the size and the curvature of the bounding surface on the simulated behaviour of completely stress- and partly strain-driven test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7.
The effect of heat on clay behaviour is characterized by non-linearity and irreversibility. Due to the complex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thermomechanical factors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behaviour of such materials. A cyclic thermo-viscoplastic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is purpose. It includes thermal harde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yield surfaces with temperature. From the phys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vailabl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a temperature range in which no phase change occurs. Conceptually, it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an isothermal multimechanism cyclic model. A thermoplastic formulation of the model is also derive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compare well with experiments.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8.
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的龟裂地貌主要产于晚白垩世河口组红色砂岩中,造型奇特、多样,形成许多象形景观,如龟寿石、松果石、鳄鱼石、仙人犁田等,引人注目。但是,对这些龟裂地貌的微观研究不足,导致对其成因的解释比较模糊。本次在野外用罗盘测量裂隙走向,同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观察,分析龟裂地貌形成的原因。野外观察发现,龟裂地貌主要发育在颗粒相对均匀的厚层细粒砂岩中,可产在砂岩层面或其它暴露面上,向下延伸一般不超过15 cm。在偏光显微镜下,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填隙物中含有方解石胶结物。在扫描电镜下,颗粒胶结疏松,颗粒表面的溶蚀小孔和裂隙比较常见。结合国内外类似研究,本文认为岩性是龟裂地貌发育的基本要素,裂隙走向的玫瑰花图显示,断裂构造控制了一部分龟裂的形成,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硅、铁、锰氧化物沉淀而在砂岩表层形成薄层结壳,后由于应力拉张使结壳破裂,形成细小的裂隙,流水沿着裂隙侵蚀使其扩大,最终形成龟裂地貌。最后,提出龟裂地貌的四个阶段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9.
110.
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林昌 《岩土力学》2007,28(5):855-860
引用平均土骨架应力的概念,研究推导出非饱和土的刚度参数随吸力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式,进而推导得到用平均土骨架应力表述的非饱和土LC屈服面函数以及硬化规律。从土力学原理推导,得到土样由于在净应力和吸力作用下产生体积变形引起土样饱和度变化的关系式。由平均土骨架应力推广,得到三轴应力状态的椭圆屈服函数,这一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优点在于考虑了应力作用后土样饱和度的变化,通过对已有试验数据的初步验证,表明提出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