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发展状况,介绍了隔震结构的各种反应分析模型,对隔震结构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指出了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关于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结合我国的隔震技术应用现状,引入了两阶段设计法的概念。此方法将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iveness of seismic isolation in protecting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elements from damage has been assessed in an extensive programme of shaking‐table tests, carried out on four identical 1/3.3‐scale, two‐dimensional,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s. Four different isolation systems were considered, namely: (i) rubber‐based, (ii) steel‐based, (iii) shape memory alloy (SMA)‐based and (iv) hybrid, i.e. based on both SMA and steel components, isol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tests on base‐isolated models, whose structural response is described through: (i) maximum base displacements; (ii) maximum interstorey drifts; (iii) maximum storey accelerations and (iv) maximum storey shear for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vibration of the R/C frame during the tests is also describe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using base isolation resulted in no or slight damag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 to both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members, as well as to the internal content of the building.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 shaking‐table tests on similar fixed‐base models emphasizes these positive aspects. Finally,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related to the use of each isolation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杨眉  沈上越  蒋鹏 《矿物岩石》2001,21(4):19-22
重质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矿物填料,经过表面改性,可以将其由普通填料变成性能优越的功能填料。本次研究选用鄂西优质重质碳酸钙为试验样品,采用干法表面化学改性方法对重质碳酸钙实施了改性,通过测定改性重质碳酸钙的活化率、湿润接触角、固液悬浮体的粘度、白度及表面化学成分对其性能进行考察,并对改性效果进行评价。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试验显示,改性重质碳酸钙充填丁苯橡胶的性能良好,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lNTRODUCTION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contr()l tlcveloped rapidly in the last 20 years. As one of the additiona1 I)asslve control technologY' TMD is used in practice and can suppress the vibration caused by wind or machinery shake (Ayorinde and Warburton, 1980; Den Hartog, l956 ). The TMDsystem has been used in the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lngs t() rc-duce structural vibration in so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o[lntries (Ayorinde and Warburton, l980; Warburton. ] f)…  相似文献   
15.
以HDR隔震梁桥多自由度(MDOF)模型和等效双线性单自由度(SDOF)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典型近场地震动作为输入,研究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呈典型双线性;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小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顺桥向HDR支座位移峰值db大于考虑双向耦合效应时,但横桥向的结果相反。近场地震作用下,对梁桥进行HDR支座隔震设计时,忽略双向耦合效应计算得到的墩底剪力峰值和弯矩峰值均偏于保守。可忽略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近场地震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层隔震结构模型双向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缩尺1∶16比例高宽比为5的橡胶垫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双向地震动输入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输入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地震波,分析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隔震上部结构减震效果较好;隔震支座在某些工况下,竖向可进入非线性受拉变形状态,此时的结构存在倾覆危险。试验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为高层隔震结构设计理论和规范的编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粉石英在蓄电池胶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介绍了粉石英的工艺矿物特性以及其在蓄电池胶壳中的应用效果,证明了粉石英用作蓄电池胶壳的填料,能够改善混炼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填充量、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理想的橡胶填料。  相似文献   
18.
金刚石钻头制造的新型模具材料及模具成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无压浸渍法制造金刚石钻头存在模具费用高、模具加工周期长等缺点,研究了一种新型模具材料(陶瓷粉)取代石墨材料,并研究了一种全新的模具成型方法,简化了模具制造工序,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9.
装有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结构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在普通铅芯橡胶垫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阻尼器-铅橡胶复合阻尼器,并介绍了其构造与工作原理,建立了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模型,并对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铅橡胶复合阻尼器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翟佳豪  刘影  肖池伟 《热带地理》2022,42(8):1376-1385
基于1987—2018年西双版纳30 m分辨率橡胶林数据集,利用叠置、缓冲区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过去32年橡胶林沿道路、河流和边境线的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1987—2018年,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在道路、河流沿线5 km以内分别增加了1 874.6和1 484.6 km2,在边境地区(国境线20 km缓冲带)增加了1 393.1 km2。2)从道路沿线看,受橡胶种植可达性和交通运输影响,过去32年道路5 km缓冲带内的橡胶林平均占比超过九成。3)从河流沿线看,因灌溉和水源等需求,过去32年河流沿线5 km缓冲带内橡胶林平均占比69.7%。值得注意的是,受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影响,2010年河流沿线橡胶林种植面积开始下降,沿线2 km内表现尤为显著。4)从边境地区看,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呈明显趋边性特征,跨境种植频繁。过去32年边境沿线地区橡胶林平均占比55.6%,且由1987年的35.4%上升到2018年的66.2%,其中,在中缅边境的扩张面积和速率高于中老边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