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3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747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台湾暖流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丰  司广成  于非 《海洋科学》2020,44(5):141-148
台湾暖流携带高温高盐的大洋水体入侵到东海陆架区,其向岸分支可入侵到长江口外,对我国近海温、盐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前人针对台湾暖流上游区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来源、温盐特征及入侵机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而对台湾暖流下游,即向岸分支流轴及前锋的变化认识模糊。台湾暖流向岸分支入侵流轴及前锋的变化可能对长江口海域低氧和藻华等生态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台湾暖流向岸分支路径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物理和生态学意义。通过分析积累的温、盐数据和潜标长时间观测,我们初步发现,台湾暖流向岸分支存在季节尺度和天气尺度的变化,流轴存在摆动,前锋的北界也存在变化,但对其详细特征和变化机制尚不清楚,需要通过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952.
The Hind Sandstone Member of the Carboniferous Craven Basin occurs within a thick succession of marine mudstone and is here interpreted as a sandstone injectite complex. Injectites take the form of (i) sills; (ii) upwards emplaced dykes; (iii) downwards emplaced dykes; (iv) a sedimentary laccolith; and (v) sandstone bodies remobilised in-situ. The remobilised and injected sand originated from small turbidite scour fills and potentially a more significant sand body such as a submarine slope gully fill. The sedimentary laccolith appears to jack-up the units it injects, and is filled by sandstone with a chaotic fabric suggestive of brecciation of partly cemented sand. The laccolith and sill-dominated nature are suggestive of relatively shallow remobilisation. Sills are commonly laterally gradational with upwards emplaced dykes, and in some cases these feed apparently downwards emplaced dykes. A series of flow structures are preserved within some of the injectites, and these provide clues to the emplacement history. Crack propagation direction is inferred from the orientation of undulating crests develop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of injectites. Peak-flow is indicated by scour marks, resembling flute and tool marks, which are superimposed onto these undulating surfaces. Internal flow structures highlighted by pyrite mineralistion record the waning stage of injection. The observed flow structures suggest that the apparent crack propagation direction was generally oblique to the peak flow, and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late-stage fluidised sediment flow. Crack propagation relates to the local stress field, whilst injection flow may be related to the local pore pressure 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of this suite of structures may provide a useful interpretational tool for other injectites in both core and outcrop. Pore fluid overpressure which drove injection developed through the migration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ising fluids from the underlying Bowland Shales and older limestones. A complex brecciated fracture network within the mudstones underlying the injectites records fluid migration pathways. Sliced blocks and thin sections from injectites reveal flow structures defined by iron pyrite mineralisation. The trigger is here related to growth of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and associated syn-sedimentary slumps which occur at the same stratigraphic level as the injectites.  相似文献   
953.
根据2008年最新监测数据,对青岛新河地区的海水入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氯离子质量浓度与降雨量和水位的关系,分析了新河地区海水入侵主要影响因素是超采地下水,并认为新河地区海水入侵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加快趋势,入侵方向为由NW往SE方向推进,海水入侵范围已基本侵染整个新河地区。同时,根据新河地区降雨量、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海水入侵灾害主要诱发因素等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54.
利用NCEP (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强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相似文献   
955.
1THEHYDROCHEMICALINDEXESFORTHEJUDGEMENTONSEAWATERINTRUSIONThehydrochemicalcharacteristicisthedirectbasisforthejudgementonsea...  相似文献   
956.
通过分析2016年枯季在珠江三角洲8个口门测站的现场同步观测盐度资料,总结了枯季八大口门同步盐度垂向分布和盐淡水混合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八大口门的水动力条件、河口走向等不同,各口门的盐水入侵强度、盐淡水混合程度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在盐度分布上表现为以横门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口门,盐度逐渐递增;在层化参数分布上,总体上由横...  相似文献   
957.
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长江入海径流量较多年平均减少1/3,为特枯水文年.根据长江口南槽江亚北水道实测盐度等资料,分析了该特枯水文年的盐水入侵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该时间段几乎均为盐水所占据,96.6% 的天数处于盐水入侵状态;与常年相比,盐度具有年变幅大、洪枯季差异小、高盐月份多的特点.研究表明:盐水入侵主要受径、潮流控制,多发生在小径流量-大潮期;大通径流量 30 000 m3/s 是盐水入侵与否的阈值.  相似文献   
958.
滨海潜水含水层是滨海地区开采淡水的重要目的层。但由滨海潜水含水层的性质所决定,它极易因抽水过量而遭受海水入侵。本文利用滨海含水层中的稳定流模型,确定了崂山县女姑山水源地旱季和雨季的海水入侵长度,由此预测了现有水源地存在的潜在危险性。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9.
修建海岸水库是满足滨海地区淡水资源的保障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分析海岸水库的建立对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的影响,采用SUTRA(saturated-unsaturatedtransport)模型建立具有代表性的二维海岸模型开展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潮汐作用抑制底层盐水楔的入侵,加快海陆物质交换;实例中计算表明建坝后,海岸水库坝体的建立加剧了海水入侵;水库水位在平均海平面以下时,潮汐动力因素占主导,海水入侵严重且随着水位抬高,海水入侵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应注意海水入侵的防治;库区水位在平均海平面以上时,海水入侵程度随着库区水位的抬高而减少,可以调节水库水位进行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的防控;海岸水库在建设中存在一个控制水位,当水库水位在控制水位以上,库区水体盐度和含水层淡水储量能得到保证;库区高水位时内陆物质运移时间较长,运移区域较广,氮类污染物易在库底含水层堆积,需重视含水层的地下水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960.
长江口北支入海河段的衰退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不同时期海图、水下地形图对比,论述了长江北支入海河段具有沙脊发育、河槽淤浅、南涨北塌、深泓北靠并逐渐向北平移的演变特征和衰退态势。据2003年11月同步潮位、潮流、悬沙和地形资料,经单宽潮量、输沙量和断面进出潮量计算发现:黄瓜沙北水道水沙大进大出以过往为主,南水道是水沙倒灌的主通道,潮速南小北大是河道南涨北塌并向北平移的动力机制,南水道涨落潮流均携沙输向江心是江心沙脊发育、黄瓜沙淤高的物质基础,进潮量大是导致泥沙倒灌、入海河段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