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2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625篇
测绘学   200篇
大气科学   513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1633篇
海洋学   31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中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为燕山期多期次浅成侵入的钙碱性杂岩体,岩性主要为闪长玢岩类和花岗斑岩类,属相对富含硅质、碱质和磁铁矿并通常与氧化型含金矽卡岩有关的侵入岩系列。新元古界一寒武系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频繁互层,为含矿气水热液的运移和顺层交代提供了良好的围岩条件,在靠近岩体接触带部位形成了多层矽卡岩矿体。区域性断裂控制了含矿岩体的侵位,而接触带、捕虏体、层间破碎带以及不整合面等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定位。成矿在中低压力的中浅成至浅成条件下进行,主成矿阶段的含矿流体具有中高温、高盐度的特点,流体的沸腾可能是金-铜-铁等成矿物质大量沉淀的主要原因。接触带的矽卡岩型Au—Cu—Fe矿化与内接触带的斑岩型Cu—Mo矿化、外接触带的热液充填一交代型Au—Cu矿化,以及岩体边部的隐爆角砾岩型Au—Cu矿化一起,构成了一个中酸性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作为一种容易失稳的构造薄弱带和地球化学屏障,不整合面极易产生破碎和滑脱,从而有利于岩浆及其所分泌的含矿气水热液的贯入和成矿,这是沂南矿床中新发现的一种具有重要找矿前景的控矿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992.
沂水县杨庄南仉林钛、铁矿位于沂沭断裂带汞丹山凸起的东南部,矿体为含磁铁矿钛铁矿角闪石岩,围岩为新太古代晚期第三阶段弱片麻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矿区圈定钛、铁矿体1个,呈脉状产出,较规则,总长度约1200m,宽25—67m,平均40.3m,延深大于200m。矿体平均品位rife20.13%,Ti028.86%。属晚期岩浆分异型钛、铁矿床。  相似文献   
993.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YL3的优化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培养基成分减少、碳氮源影响因素、培养基成分含量优化、培养时外界条件等系列实验,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YL3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培养条件受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葡萄糖2.0 g,K2HPO4.3H2O 5.0 g,KH2PO41.0 g,MgSO4.7H2O 0.20g,(NH4)2SO4.7H2O 0.20 g,蒸馏水1 L,初始pH=7;培养基的外部培养条件为灭菌压力0.06 MPa,温度20~30℃,振荡转速100~140 r/min。降低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转化成本,提高了该菌的絮凝能力。  相似文献   
994.
由于上中游水资源的过多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有些内陆河下游来水量急剧减少,从以前的常年性河流逐渐转变成现在的间歇性河流,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间歇性河流河道充水和停水过程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水文特征,建立了河道两侧区域地下水运动的一维非稳定流模型,提出了把流量边界条件与水位界条件相互转换来求解模型的一种方法。最后应用上述模型分析西北某内陆河下游间歇性输水条件下河道两侧地区地下水位恢复状况,为输水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盐源县地势险峻,山高坡陡,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复杂,加之降雨充沛,致使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区内主要发育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本文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盐源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规模及不同灾害类型的形成条件,为盐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分析了地球与火星钻探技术的差异,介绍了美国火星钻探取样技术的现状,研究了火星表面环境特征与钻进的关系,进而从宇宙飞船有效载重对钻探取样系统质量的限制、动力的限制、运输体积的限制、岩性、孔性及其他岩石特性、冻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火星浅层钻探和取样技术的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选用吉林省九台、小梨河、净月产地的膨润土为原料,测试了不同粒级的膨润土对Pb 2、Cd 2、Cr 6离子的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吸附量,同时,又在模拟人胃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证实膨润土可以作为药用赋形剂。  相似文献   
998.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黔中隆起位于上扬子板块东南缘,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早震旦世裂谷、晚震旦世—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泥盆纪—中三叠世陆内裂谷与克拉通盆地和晚三叠世—第三纪陆内盆地5大演化阶段。该区具有较好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泥页岩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两套区域烃源岩及下奥陶统湄潭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局部泥页岩烃源岩,具有很强的生烃潜力;发育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系金顶山组碎屑岩、高台组—娄山关组碳酸盐岩和下奥陶统—下志留统储层;而牛蹄塘组泥岩和娄山关组膏盐白云岩与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泥岩是该区区域性盖层,湄潭组、龙马溪组为局部盖层;该区保存条件复杂,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对早期油气藏的改造和破坏较大,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也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风险所在。研究认为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较大,而安顺凹陷、三塘—百兴凹陷和黔西凹陷整体油气保存条件较好,为最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99.
一种适合于数字近景影像的绝对定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近景影像的绝对定向同经典的航空摄影测量有很大的不同,为提高数字近景影像的绝对定向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次相关条件平差模型的近景影像绝对定向方法。首先给出计算绝对定向参数初始值的严密公式。然后利用绝对定向方程的严密线性化形式进行逐次相关条件平差。同传统的基于经典间接平差的绝对定向方法相比,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绝对定向的精度,非常适合于数字近景影像的绝对定向。  相似文献   
1000.
Stream‐gaug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flow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declined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Zero flow in sections of the river channel, i.e. the Yellow River drying‐up phenomenon, has occurred since the 1970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ic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 data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satellites. The climatic data are from 1960 to 2000 and 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data are from 1982 to 2000. The angular‐distance‐weighted interpo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get climatic data coverage from station observa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ndency is detected with Student's t‐tes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ic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 change was analysed together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on human activitie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most p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evaporative demand of the atmosphere decreases in the upper reaches and increases in the lower reaches,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improved 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The Loess Plateau,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are respectively suggested a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human activity hot spots of the Yellow River drying‐up phenomenon.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