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1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48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64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21.
922.
We investigated the importance of meteorological and lake physical conditions for tempor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derived daily estimates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ecosystem respiration (R)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Our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subtropical and polymictic lake in Southern Brazil, during a spring–summer transition. Metabolic rates were determined from two sites using the open water oxygen technique. At the central deep site, oxygen sondes were deployed at three depths to assess patterns in vertical variability. During 10 days, an additional DO and temperature sonde was placed near the shoreline allowing us to compare metabolic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layers between the central pelagic and littoral site. While GPP was similar, 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shallower littoral site, causing NEP to be lower, although NEP was still positive. The littoral site had less diel changes in DO and higher daily variability in all metabolic rates. Variability in GPP and R at the littoral site was related to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rainfall suggesting that 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metabolic rates in shallow areas are sensitive to resuspension of sediments caused by a less stable water column. A clear vertical gradient was furthermore found for the metabolic rates at the central deep part of the lake, related to the light extinction, with highest GPP around 0.3 m and decreasing with depth, while respiration showed the inverse pattern. Below subsurface, respiration prevailed at 5.0 m depth and was uncoupled to primary production. Under conditions with high light and temperature, and low wind speeds, the mixing depth became shallower, in turn increasing the water column stability at the deep pelagic site, which resulted in higher mean light available and higher GPP in the water column.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deployment of sensors in different sites and depths allows for spatially, as well as temporally more representative estimates of lake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923.
岩石颗粒大小反映了沉积岩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岩石岩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影响沉积物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沉积环境在纵向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得粒序控制下的地层渗透性在纵向上也表现出非均质性。为了精细地描述由于粒度大小造成的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本文首先结合岩心粒度分析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粒度大小对物性影响的规律,利用自然伽马、中子、密度、声波曲线,通过测井地质分析提取敏感参数,建立了粒度计算模型;然后以粒度为指标,建立了不同粒度大小条件下的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现场资料的处理及其与岩心资料的对比,认为这种渗透率建模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沉积物粒度对岩石渗透性的控制作用,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复杂岩性地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特征,从而可为地质开发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渗透率剖面。  相似文献   
924.
严成增  郑宏  孙冠华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14,35(8):2408-2414
将数字图像技术与Munjiza提出的有限元法-离散元法(FDEM)耦合分析方法结合,研制了可表征岩石真实非均质性的FDEM分析系统,为从细观角度对岩体进行建模以及研究岩体的破裂机制提供了新途径。该系统借助数字图像技术从岩石断面的图像获取岩石材料的真实细观结构,借助成熟的网格剖分技术,将其映射到FDEM计算网格中,从而克服了原有FDEM在考虑材料非均质性所存在的不足。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巴西圆盘劈裂试验的数值模拟,再现了花岗岩在荷载作用下的真实破裂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非均质性的岩样应力分布呈现出非对称性,岩石的细观结构对岩石中裂纹的扩展及应力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25.
1981-2010年中国散射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碳吸收。因此,散射PAR是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重要驱动因子。本文尝试估算我国1981-2010 年的散射PAR,通过空间化得到近30 年月尺度10 km分辨率的散射PAR空间数据集,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81-2010 年散射PAR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上东北部较低,南部和西部较高。全国范围内的多年平均值在6.66~15.27 mol m-2 d-1之间,且夏季散射PAR最大,冬季最小。(2)1981-2010 年全国所有像素散射PAR年平均值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3 mol m-2 d-1/10a;但前10 年下降趋势明显,且1982、1983、1991 和1992 年存在明显异常。春季的散射PAR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上升趋势。(3)1981-2010 年散射PAR时间变化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异,我国大体呈现南部区域上升,北部区域下降。  相似文献   
926.
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11年民勤绿洲18个乡镇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资源条件、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强的是夹河乡,其他乡镇农田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弱;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综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东北片高于西南片、绿洲边缘带高于中心带的地理分布特征;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总体上不具有可持续性,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和极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农田面积占民勤绿洲农田总面积的73.68%,强、中、弱协调发展型区域只占26.32%。因此,目前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27.
全球增暖背景下更加频繁和持续的海洋热浪事件已经对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对于海洋热浪的海气相互关系和对区域气候制作用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基于1982—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逐日最佳插值海表温度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等统计方法, 系统地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之相联系的海气关系。结果表明,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日数和次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第一模态在除黑潮和黑潮延伸区外的区域呈线性增加趋势, 第二模态则呈南北反向分布, 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海洋热浪的最大强度、持续时间、累积强度第一模态也呈线性上升趋势, 最大强度和累积强度在高纬地区上升最多, 持续时间在黑潮和黑潮延伸区变化最明显。从海气关系的角度来看, 中低纬地区出现海洋热浪事件时, 海气之间主要表现为海洋对大气潜热感热通量的增加, 从而对周边区域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而高纬度地区出现海洋热浪事件时, 海气之间则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影响, 以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928.
江浙典型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土壤有机质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性,如何凭借有限的采样点数据预测研究区的有机质分布,对了解茶叶种植区土壤状况、指导茶园经营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浙4种名茶种植区,利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模型、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茶园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平均水平均较高,适合茶叶生长,且浙江省2个茶叶种植区的有机质平均水平高于江苏省2个茶叶种植区的有机质水平;(2)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表明,溪龙乡种植区有机质含量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而其他3个种植区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3)各种植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以结构性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地貌)为基础,受人类活动、经营模式、茶园管理等随机性因子影响,整体趋势上表现出局部变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929.
北疆农区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实  徐斌  金云翔  黄银兰  张文博  郭剑  申格  杨秀春 《地理科学》2015,35(12):1607-1615
基于MODIS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盐分指数的二维特征空间关系建立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模型,对北疆农区2000年以来的土壤盐渍化状况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并探讨了典型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可以从宏观上定量刻画北疆农区的土壤含盐量;北疆农区土壤盐渍化空间特征呈现出总体上逆转、局部严重发展的态势;土壤盐渍化等级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或逆转的方向主要由中度向重度及重度向盐土间的相互转化,其中重度盐渍化农用地的转化幅度最大;不同土壤盐渍化等级中盐土的形成与农区降水量和干燥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未盐渍化(正常)和中度盐渍化与农区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呈相关系数较高的正相关和负相关。  相似文献   
930.
2001-2013年川西高原旱情监测及其地形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3年EOS-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数据,应用距平植被指数法(AVI)对川西高原进行了干旱监测,并分析年平均干旱发生频率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地形因子的关系,进一步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形因子干旱频率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积雪覆盖的影响,川西地区干旱监测只在一定区域内适用,该适宜区为川西海拔4 300 m以下区域。(2)川西高原干旱发生频率同各地形因子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高程影响最为复杂,与不同高度带地表覆被类型的差异性有关;坡向影响非常明确,主要受稳定水汽来源输入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局域性,与不同坡度的保水蓄水能力及覆被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