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 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入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改革创新方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1996 年和2007 年的中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数据,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分别对1996 年和2007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化同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 1996 年和2007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同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关系有所不同。1996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与非农产业产值、总人口正相关, 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负相关;2007 年建设用地规模仅与总人口呈正相关关系。1996-2007 年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仅与财政收入变化、城镇人口变化呈正相关, 与非农业产值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 1996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协调, 2007 年则变得不够协调, 1996-2007 年间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主要动力源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性和中国的快速城镇化, 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同性较弱。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调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 需要改革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92.
付晓东  盛谦  张勇慧 《岩土力学》2013,34(2):568-574
利用大岗山水电站的地质勘探资料建立不同贯穿节理组合下地下洞室群的DDA模型,分析了洞室群开挖的破坏模式,并简单阐述其破坏机制。基于Monte-Carlo方法模拟节理的随机分布,结合大岗山水电站的开挖设计方案,对地下洞室群在分步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及应力演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洞室群开挖完成后,洞周块体的位移均指向洞内,尾调室上下游与主厂房上游的变形较大;洞周块体的大主应力均平行于洞室边界线,尾调室的应力释放比较明显,其边墙块体发生了滑移;洞室群在开挖过程中互相影响,其中主变室受主厂房和尾调室的影响比较明显。研究结果指出了洞室群开挖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加固的具体部位,为工程支护措施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3.
高光谱遥感土壤有机质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土壤反射光谱特征分析是反演土壤信息参量的基础资料。本文阐述了使用航空成像光谱仪OMIS- Ⅰ数据并 结合ASD FieldSpec FR(350~2500nm)便携式光谱仪获取野外光谱数据, 对山东省烟台市招远东良乡原状农用土有 机质含量进行反演, 从而实现有机质填图。通过对土壤原反射率对数一阶微分变换并确定其与SOM的相关性, 最 终建立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认为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选用762nm、874nm 及1667nm 波段在本次研究中效 果最佳。该模型也可作为土壤有机质估测和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94.
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海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粤西海域海洋水质评价这一问题,依照GB 3097-1997《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建立一个由400个站位组成、每个站位包含13个水质指标信息的假设随机样本,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在随机样本的13个水质指标中按其对水质分类判别能力的大小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镉、总磷、总氮这5个具有显著判别能力的指标,并利用这5个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及水质分类图版,进而克服水质指标数据引入过多对水质评价模型的不利影响。利用上述水质分类图版对粤西海域2010年40个站位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比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水质分类结果,其正确率为95%,说明该水质分类图版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作为解决利用多水质指标信息综合评价海洋水质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
新疆东天山的白石泉Cu-Ni硫化物矿床一直受到众多构造学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的关注,但是数学地质在此地的研究尚属空白。文中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SPSS数学统计软件系统的研究Cu-Ni变量与造岩元素变量的关系,建立Cu-Ni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回归方程,验证与解释白石泉Cu-Ni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岩浆来源等问题,对指导找矿勘探有重要作用,对应用数学地质方法有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96.
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技术及油气成藏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成藏年龄是石油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本文探讨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获得油气成藏年龄的可能性。样品采自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珠海组砂岩储层,采用冷冻加热循环技术缓慢碎裂样品,以减少碎屑长石混入量。释出气体首先经过专门研制的纯化装置,有效地除弃有机杂质气体,然后经过2个NP10Zr/Al泵进一步纯化。06ZJ26I伊利石40Ar-39Ar激光阶段加热分析获得了阶梯状上升的年龄谱。开始3个最低激光能量阶段加权平均年龄(12.1±2.2)Ma(2σ)解释为自生伊利石的最小年龄,可能代表了油气成藏的最大年龄;而较高激光能量阶段坪年龄(98.0±0.9)Ma则代表了砂岩中陆源碎屑长石的年龄。与传统K-Ar法相比,40Ar-39Ar法可以揭示伊利石样品更多的年代学信息。  相似文献   
97.
薛怀民 《地质学报》2019,93(1):147-169
发育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最东端宁镇地区的晚中生代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以富钠、高Sr和Ba、富集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为特征,高场强元素Ti、Nb、Ta等表现出显著的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类似于高Sr/Y的埃达克岩。但与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的高Sr/Y岩浆岩相比,宁镇地区的这些侵入岩体还表现出低的放射性成因Pb、更低的重稀土元素含量、相对高的MgO、Cr和Ni含量及Mg#值等特征,推测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由(再)富集的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古老的大陆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混合,混合岩浆在演化过程中还经历过较强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上地壳物质混染。该再富集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部分熔融所析出的熔体(或流体)交代上覆的地幔楔有关,导致原已富集的陆下岩石圈地幔更进一步富集挥发分以及不相容元素,古老的富集地幔中所累积的放射性成因Sr、Nd同位素被"中和",该作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仅影响到最东段的宁镇地区,并没有波及到更靠内陆的其他地区。宁镇地区的这些埃达克岩侵位于100~108Ma的早白垩世末期,晚于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高Sr/Y岩体长达30Ma左右,其间存在着较长时间的岩浆活动静止期,意味着它们可能形成于不同的动力学背景。后者的形成可能与区内印支期—早燕山期陆内挤压造山后的应力松池,加厚的大陆下地壳及其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和部分熔融有关,这种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岩石圈减薄事件可能并没有波及到最东段的宁镇地区。而前者可能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太平洋板块相对亚洲大陆板块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进入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有关,但其效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主要影响到了最东段的宁镇地区,其他地区对这次构造变动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8.
通过研究平顶山矿区17对生产矿井的瓦斯地质特征,分析各矿井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涌出量实测数据,总结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分布规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厘清了区域构造演化、矿区和矿井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分布的控制,提出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的构造逐级控制特征:区域板块构造运动及演化奠定了平顶山矿区高瓦斯的基调;矿区构造李口向斜确定了矿区瓦斯东高西低、呈轴对称分布的总体规律;矿井构造主导矿井各煤层瓦斯赋存和矿井区域瓦斯赋存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准确预测瓦斯赋存分布和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
Quantltatively determining the sources of dune sand uis one of the problems necessarily and urgently to be solved in aeolian landforms and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granulometric data of sand materials from the Hulun Buir Sandy Land, the paper employs the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technique (SDA) for two groups to select the princip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 loose sediments. The extent of similarity between two statistical populations can be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by three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rincipal variables, Mahalanobis distance D^2 and confidence level α for F-test. Results reveal that: 1) Aeolian dune sand in the region mainly derives from Hailar Formation (Q3), while fluvial sand and palaeosol also supply partially source sand for dunes; and 2) in the vicinity of Cuogang Town and west of the broad valley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lar River, fluvial sand can naturally become principal supplier for dune sand.  相似文献   
100.
充填体下矿体开采安全顶板厚度数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地确定安全顶板厚度是回采铜坑矿重叠区下92号矿体的基本依据。在分析影响92号矿体顶板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和反复多次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下顶板的安全厚度值。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影响因子与安全顶板厚度的相关关系曲线,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一能够综合反映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充填体下矿体开采安全顶板厚度的数学预测模型。结合工程实际及数值模拟的验证结果表明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