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本文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文(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了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星的年龄,并分析、比较了各样本星的理论同步时标与年龄,以及自转同步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样本,动力学潮汐同步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一致;而纯流体动力学同步机制预期的同步时标则偏小,大约平均偏小3个量级。因此,我们认为,在早型密近双星中,动力学潮汐是子星同步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2.
63.
随着精细化预报业务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支撑国省网格预报实时同步、协同一致的全国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数据环境。本文分析了精细化预报业务的特点,阐述了基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的精细化格点业务数据环境的系统架构、数据流程、核心功能及相关技术实现。业务运行结果表明,数据环境实现了国省间格点预报实时同步和共享,有效支撑了预报产品的及时订正和发布,保证了国省格点预报一致性。  相似文献   
64.
基于激光信标发射和接收共光路系统中探测器受杂散光影响的关键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转盘式机械快门装置,对光信号进行高频率开关控制,从而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探测器起到彻底保护作用.设计时,分析了瑞利信标的采样厚度以及快门开关与脉冲激光器的发射、探测器探测时间的时序控制.  相似文献   
65.
洋中脊是大洋的胚胎,从洋中脊为地堑式中央裂谷的形态特征来看,大洋是拉张应力的产物,因此必须依据大陆漂移造成海底被动扩张这一结论来分析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源问题。大陆漂移的方向是有规律的,根据世界大洋年龄图等资料进行逆推,还原不同阶段的洋陆展布状态,可以看出,白垩纪以来南半球大陆分解向北运动、北半球大陆分解向南运动,大陆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的过程中向西运动,这种大陆漂移的方向性特征与地球自转力作用的方向性特征完全吻合。根据模拟实验,在空心不锈钢球体的中高纬度表面吸附具有一定质量的磁扣并旋转不锈钢球体,当达到一定转速时,磁扣会向赤道漂移,同时向西漂移。同理,地球上的大陆高出大洋,当中高纬度的大陆自转离极力大于前方大洋阻力时,必然会造成大陆在大洋之上仰冲,也就是大陆在大洋之上漂移。根据离极力理论计算可知,中心在中纬度的大陆产生的离极力足以使前方大洋破裂屈服,从而发生指向赤道方向的逆冲运动;而向赤道运动的大陆因旋转半径变大会产生强烈的向西的同步力,造成大陆西侧大洋破裂并发生逆冲运动,从而向西漂移。板块运动的本质就是大陆挤压大洋造成洋壳破裂逆冲,陆壳于洋壳之上作仰冲运动,大陆前方的古大洋逐渐被俯冲消亡,最终与前方大陆碰撞造山合并成新的大陆;而由于大陆的前行造成其后的岩石圈普遍处于张裂状态,导致原大陆被拉张分解为2个或多个陆块,分裂的陆块之间沿洋中脊增长生长为新大洋。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力除造成板块运动外,还可能使岩石圈内部发生断裂,并在已有断裂上积累和释放势能,从而造成地震。  相似文献   
66.
AGS-863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关键性指标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GS-863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并在内蒙古某地进行了航磁全轴梯度试生产。为配合航磁全轴梯度试生产,对系统设计的关键性指标予以实际测试,设计了相关试验,以验证AGS-863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同步特性、一致性和长期稳定性以及补偿精度。  相似文献   
67.
刘晓刚  张丽萍  陈军  赵润 《测绘科学》2011,36(4):24-26,91
本文简要介绍了星地无线电双向时间比对法的基本原理,给出其地心惯性系中计算模型,分析了各种误差源对星地间相对钟差的影响,计算了在几种计算精度下卫星和地面站位置和速度误差所需要达到的精度.结果表明:影响星地无线电双向法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为设备时延误差和电离层延迟误差,而由于卫星和地面站位置不准确引起的误差相对较小;对于电离层...  相似文献   
68.
基于GPS的时钟同步模型选择与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GPS已经成为高精度时间传递的有效便捷手段,基于GPS的时钟同步技术在许多计算机自动控制领域内具有重要应用.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钟与GPS进行时间同步的原理,建立了时钟同步一阶和二阶数学模型;采集实测数据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一阶模型比二阶模型精度高,且稳定;对影响时钟同步结果精度的几个参数进行了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69.
WIS的实现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  王甫棣  姜立鹏  祝婷 《气象》2011,37(10):1301-1308
WIS是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在实施和建立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是未来支撑WMO所有计划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有关计划的数据传输和服务平台。WIS由国家中心、数据收集或产品中心和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等三级功能中心组成,其中,GISC是WIS的核心功能中心,承担WMO及有关国际组织各项计划的实时数据和产品的收集分发,提供全部WIS数据的访问接入。中国气象局作为世界气象组织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会员,建成北京GISC,成为WIS中支撑责任区内及区域间数据交换的核心功能中心之一是中国气象局的既定目标。本文介绍了WIS的功能结构,分析了元数据同步、数据发现、数据同步等WIS/GISC关键功能的实现技术及其在北京GISC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0.
QPSK作为一种抑制载波的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四相移键控调制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卫星通信中.同步(载波同步和符号同步)是解调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采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把尽可能多的通信功能用可升级、可替换的软件来实现.载波同步采用数字Costas环的方式,符号同步采用模平方谱线估计法来完成,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结果的可行性.将仿真获得的参数结合硬件平台,最终在工程上实现了一款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气象卫星解调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