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622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21.
本文针对合成孔径声呐图像线目标提取过程中,由于线目标宽度(直径)小且图像受相干斑噪声影响严重而导致的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霍夫直线检测和区域生长的线目标提取算法。首先利用Otsu算法计算区域生长终止阈值,并对噪声进行初步抑制;然后在对图像进行霍夫直线粗检测的基础上,对检测结果进行不均匀分割,再进行细检测,得到区域生长种子点;最后利用区域生长对线目标进行还原。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准确地提取线目标;与传统区域生长对比,该算法选取的种子点数量提升了5.37倍,且线目标提取结果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922.
从行星遥感海量数据中对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识别和分类,是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文综述了自实施月球和深空探测任务以来,国际、国内采用行星影像数据进行地形地貌识别与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从月球、火星以及其他行星探测任务3个方面,对相关的探测任务和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简介。然后,在介绍通用目标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别详细阐述了月球、火星、其他行星影像数据的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进展,具体包括:(1)在月球影像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进展中,从月球表面环形构造识别,线性构造识别,以及地形分类几个方面展开详述;(2)在火星影像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进展中,从构造地貌,风成地貌,水成地貌,其他地貌的识别与地形分类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详述;(3)其他行星影像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进展中,从太阳系的其他类地行星和小行星的影像目标识别与地形分类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其中针对小行星近距离飞越探测、绕飞探测、附着就位探测和表面采样返回等探测方式,分别介绍了对其影像数据的目标识别与地形分类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行星遥感影像目标识别和分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923.
针对城市行道树调查中,街景影像背景环境复杂多变、行道树个体差异大,依靠目视判读费时费力的问题,该文基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采集的全景影像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在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方法基础上,建立适用于街景行道树检测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模型采用基于共有显著性区域及冗余策略的行道树多示例目标候选区域选择方法,使用车载图像的几何约束进一步筛选合适的候选区域,从而实现行道树目标候选区域的统一选择,提升行道树目标的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多种行道树的准确自动识别与提取,进而大大降低行道树绿化调查的成本。  相似文献   
924.
针对传统多波束测深系统中对于换能器吃水改正中,存在误差影响下的声速剖面运用不当,并且未考虑声速分层影响,使得最终水深计算精度不高的问题。该文提出对多波束换能器吃水误差在水深分层计算中的影响进行探究,利用声速分层的计算方式结合吃水误差建立水深计算模型,设定不同吃水改正误差,得到观测偏差与吃水误差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实际观测与理论观测深度的差值,受吃水误差的影响,增大速率随着吃水误差的增加会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925.
童勤龙  刘德长 《世界地质》2015,34(2):531-542
为研究刚果(金)加丹加省内成矿特征和矿床分布规律,以Landsat ETM+为主要信息源,分析了加丹加省遥感影像特征,对其地层、岩体、构造等进行了遥感地质解译,将研究区划分出西部桑多阿—卡尼亚玛构造稳定区、中部北东向构造带影像区、东北部普韦托—卡莱米影像区、东南部卢菲利前陆影像区和南部卢菲利弧形构造带影像区等5个构造影像单元。分析总结了每个构造影像区的主要构造类型、成矿特征、控矿要素及各构造影像区区域应力特征,建立了加丹加省区域构造格架,厘定了各影像区内控岩、控矿大断裂,基本查明了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质矿产资料,筛选出莫坎博铜矿预测区、穆梅纳铅锌矿预测区、Mobambi铜钴矿床预测区、勘苏祁铜钴矿床预测区、Mudinga铜银矿床预测区、Kavabala铜矿预测区及昆圭铜矿预测区等7处有利成矿地段。  相似文献   
926.
传统的从离散点中捕捉其中一点的算法实现存在精确度低、重复计算耗时、难度大的不足,从而增加了捕捉的计算量而影响性能。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格网索引的点目标捕捉算法,通过对点群的格网划分,行列号的计算与Morton码的获得,建立空间索引表、实体索引表与点目标的存储单链表,成功完成点目标的捕捉。  相似文献   
927.
五图煤矿油页岩广泛分布于李家崖组的B段、C段和D段,以C段为主体,探明储量2.72亿t,是褐煤的伴生矿种。C段油页岩层密集,厚度大;D段上部含油页岩,但厚度小。油页岩焦油产率最高16.25%,最低5.43%,平均8.36%。基准发热量最高8.72MJ/kg,最低6.16MJ/kg,平均6.91MJ/kg。油页岩作为固态燃料,是汽油的替代能源,五图煤田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28.
湘南坪宝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靶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邦定 《地质与勘探》2015,51(4):722-730
利用DGSInfo软件对湘南坪宝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元素相关分析、R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采用原始数据取对数剔除异点使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以高出背景值的1~2倍标准差为异常下限值,制作出各元素异常图和组合异常图;在GIS支持下,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对组合异常区进行综合分析,圈定了麦子坪-金子岗-梧桐、禾茂村-马鞍岭两个铅锌多金属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29.
山东煤炭资源丰富,已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312.3亿吨,保有煤炭资源储量274.1亿吨。其中,基础储量占保有量的2/5,可采、预可采储量占保有量的1/5。煤类以烟煤为主,褐煤、无烟煤以及炼焦用煤、天然焦较少。山东煤炭可采储量偏低,炼焦用煤储量更少。山东省是产煤大省和消费大省,年产量1.5亿吨左右,居全国第七位,调入2.5亿吨;年消费量3.9亿吨左右,占全国1/10。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吨,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73.2%;消费量35.1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4.2%。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形势下,已设立的煤炭勘查及后续采矿工作仍需推进。山东聚煤期有石炭—二叠纪、中侏罗世坊子期、古近纪五图期三个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最重要的聚煤期。太原组在潟湖及潮汐三角洲远端的部位形成的煤层也较好,局部达可采厚度;山西组河控浅水三角洲在大面积范围内迅速发展,形成了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的主采煤层;坊子组及李家崖组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水域扩张—盆地萎缩早期,煤聚积由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向盆缘方向扩展。随着聚煤期后发生的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等一系列构造运动,煤层赋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和影响。研究发现,山东及邻区的赋煤构造总体上表现为"掀斜式构造,北断南超",呈"凹凸相间"的构造样式;其赋煤规律是:具有经济意义的煤层通常赋存在"隆起中的凹陷,凸起的边缘、潜凹陷中的地垒、潜凸起中的地堑";创建的覆盖区的找煤模式是"凹中找垒,凸中找堑",鲁中隆起则是断陷盆地,局部在断块凸起的边缘。根据赋煤规律研究成果,新发现了单县煤田和曹县煤田。在此基础上又给出了山东今后的找煤靶区预测,在菏泽及其南北邻区的河南省、聊城、济南、济宁、德州及邻区的河北省以及鲁中的部分地区,优选了6个找煤靶区。  相似文献   
930.
Abstract

The behavior of Rossby waves on a shear flow in the presence of a nonlinear critical layer is studie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ole played by the critical layer in a Rossby wave resonance mechanism. Previous steady analyses are extended to the resonant case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ced wave dominates the solution, provided the flow configuration is not resonant for the higher harmonics induced by the critical lay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the forced initial value problem show that the solution evolves towards the analysed steady state when conditions are resonant for the forced wave, and demonstrate some of the complications that arise when they are resonant for higher harmonics. In relating the initial value and steady problems, it is argued that the time dependent solution does not require the large mean flow distortion that Haberman (1972) found to be necessary outside the critical layer in the steady c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