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5篇
  免费   1112篇
  国内免费   1376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1971篇
地球物理   1331篇
地质学   1123篇
海洋学   1115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404篇
自然地理   128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Density,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acrofauna were estimated together with several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t seven stations ranging from 208 m to 4460 m water depth along the OMEX transect in the Goban Spur area (NE Atlantic) during three seasons (October 1993, May 1994, and August 1995). Median grain siz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and show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asons. The percentages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were highest at mid-slope depths (1000 to 1500 m),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ugust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to a depth of 1500 m. The C:N ratio in the surface layer amounted to 7 to 8 in May, 10 to 12 in August and 14 to 17 in October at all stations (except the deepest at 4460 m, where it was 11 in May and August), indicating arrival of fresh phytodetritus in May, and therefore seasonality in food input to the benthos. Densities of macrofauna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Significantly higher densities of macrofauna were found in May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to a depth of 1500 m. These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due to high numbers of postlarvae of echinoids at the shallowest station and ophiuroids at the deeper stations. Biomass values also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but biomass was relatively high at the 1000 m station and low at 1500 m, due to relatively high and low mean weights of the individual macrofaunal specime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iomas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easons. Respiration was high (15 to 20 mgC·m−2·d−1) in May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to a depth of 1000 m and low (1–3 mg C·m−2·d−1) at the deeper part. At the shallowest stations to a depth of 1000 m respiration was highest in May, at the mid-slope stations (1400–2200 m) it was highest in August, whereas the deepest stations (3600 to 4500 m) did not show any differences in respiration rates. In conclusion; seasonal variation in organic input is reflected in densti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the macrofauna along the continental slope in the NE Atlantic.  相似文献   
103.
徐映深  高中和 《台湾海峡》1992,11(4):368-371
上元-坑园牡蛎礁位于高潮位以下3m,主要成分为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其~(14)C年龄为3043±82a,B.P.。据此推算出罗源湾一带海岸处于缓慢上升状态,速率为1.15mm/a。根据上元-坑园牡蛎礁的上述特征,并结合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的表现,作者认为这一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以“陆动型”海平面变化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4.
渤海动力环境研究应关注的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近几年关于渤海动力环境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渤海盐度长期变化、年际尺度上变化的成因、过程;与此关联的渤海环流乃至黄海环流的变异及其过程;黄河入海的水、沙变化所引起发的渤海沉积物源汇的再调整等应是未来渤海动力环境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5.
根据2002年8月7~8日对虾工厂化养成中后期A、B代表池的实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时期养殖水体中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水体水温、盐度和溶解氧含量适宜.日变化幅度不大.但pH值略为偏低,而COD值明显偏高.与该时期投饵量大,残饵及排泄物明显增加有关.但对A池来说,生物作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对B池而言.则以化学过程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06.
本文研究了声波对某些海洋生物的影响与作用。实验表明,适当的声波剂量对海洋生物的作用所产生的声学生物效应是积极的,可促使生物体向有利的方向产生变异,而强度过大的声波对海洋生物有效伤甚至致死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7.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观测发现,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季风暴发以后,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升幅由西向东递减,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34以上降低到34以下,混合层均有所发展,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4~5月,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6~7月,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一个超过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相似文献   
108.
南海北部海区上层水体平均声速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所收集到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历史资料进行了声速的计算、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上层水体的平均声速场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表层声速的平面分布显示出沿岸水与外海水强弱交替变化的特征,声速等值线的走向几乎与岸线平行,等声速线的值自近岸向外海增加,大陆架外缘海区声速的水平梯度较大;下层声速的分布以环流和水体共同作用的形式出现,50m层声速平面分布的趋势除冬季与表层稍为相似外,其余季节与表层有明显的差别,春、夏季节50m层声速自西向东增加,而秋季与其表层分布相反,自近岸向外海减小;声速的垂直分布受海水升温与降温的影响显著,春、夏季表层海水升温,海表声速最大,声速自海表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秋、冬季表层附近水层降温,声速稍偏低,普遍出现正梯度现象,最大声速移至表层以下的水层,这个深度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随海区的不同而不同.该海区的平均声速有年波动现象,表层波幅最大,随深度的增加波幅变小,至100m水层其波动的位相几乎与表层相反.  相似文献   
109.
林宣明 《福建地质》2008,27(1):57-72
对煤炭资源勘查资源量与客观物质量之间差值的误差理论探讨,提出误差由真值误差、系统误差和离差3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真值误差是不可消除的观测误差、系统误差是控制网度所决定的准确度标准、而离差是由地质构造及矿床形态的多解性产生的资源量波动。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关于误差的数学模型,最后应用误差理论对现行勘查工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避免错误及减少误差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0.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地物目标内部光谱信息复杂性的增强,使得传统基于光谱特征值的数据处理方法效果不再显著,影像分割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成为当前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的研究焦点.时刻独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具有状态相近、空间相邻神经元相互耦合同步脉冲激发和区域之间神经元脉冲激发时刻独立两大特点,已被应用于非遥感影像分割中,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文结合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特点,通过对网络参数进行实验和分析,提出一个基于时刻独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并利用空间分辨率0.3m的航空影像进行了数据试验,将分割结果进行讨论并与现有时刻独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方法和ISODATA方法分割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时刻独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