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02篇
  免费   11039篇
  国内免费   12101篇
测绘学   6668篇
大气科学   7578篇
地球物理   18863篇
地质学   24888篇
海洋学   7434篇
天文学   2419篇
综合类   5075篇
自然地理   8117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606篇
  2022年   1712篇
  2021年   2132篇
  2020年   2221篇
  2019年   2395篇
  2018年   2179篇
  2017年   2597篇
  2016年   2496篇
  2015年   2921篇
  2014年   3361篇
  2013年   3567篇
  2012年   3717篇
  2011年   3763篇
  2010年   3278篇
  2009年   3896篇
  2008年   3791篇
  2007年   4182篇
  2006年   4133篇
  2005年   3716篇
  2004年   3283篇
  2003年   2926篇
  2002年   2633篇
  2001年   2162篇
  2000年   2082篇
  1999年   1914篇
  1998年   1616篇
  1997年   1341篇
  1996年   1182篇
  1995年   1029篇
  1994年   906篇
  1993年   784篇
  1992年   647篇
  1991年   426篇
  1990年   302篇
  1989年   309篇
  1988年   203篇
  1987年   117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8篇
  1954年   16篇
  18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High resolution echelle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taken with the FEROS spectrograph at the 2.2 m telescope ESO confirm the binary nature of the flare M3.5V star LU Vel (GJ 375, RE J0958-462) previously reported by Christian and Mathioudakis (2002). Emission of similar intensity from both components is detected in the Balmer, Na i D1&D2, He i D3, Ca ii H&K, and Ca ii IRT lines. We have determined precise radial velocities by cross correlation with radial velocity standard stars, which have allowed us to obtai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rbital solution of the system. The binary consists of two near-equal M3.5V components with an orbital period shorter than 2 days. We have analyzed the behaviour of the chromospheric activity indicators (variability and possible flares). In addition, we have determined its rotational velocity and kinematics.  相似文献   
62.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63.
64.
本设计主要用于360°旋转的三维扫描,实现角度数据的实时获取。设计中采用单片机控制交流伺服电机进行自定的角度、速度与方向的旋转并实时上传时间、角度数据至上位机进行处理,实现了对平台旋转精度的控制与检测,着重研究了该传感器误差源的产生,对实际应用中的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偏心改正、4分频等方法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参数精度。角度范围为360°,角度分辨率为0.01°。  相似文献   
65.
Photographic spectra of SN1987A in the LMC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1987 February 25 to 1988 June 30. Microdensitometer tracings of these have been reduced to intensity and corrections for instrumental response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spectr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se data in an atlas format, discusses the reduction procedures in detail, and presents radial velocity measurements of selected lines in the spectra  相似文献   
66.
The SAS® computer software system, widely used and respected for its capabilitie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base management, now includes a new set of graphic and cartographic procedures called SAS GRAPH?. We have used these cartographic procedures in research on mapping ethno-cultural census data from metropolitan areas in Ontario and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in computer cartography. On the basis of that experience, we describe and evaluate SAS/GRAPH'S cartographic capabilities and illustrate with maps drawn by various devices.  相似文献   
67.
同时采用4个台站的国际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同步地球自转参数,研究了极移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自回归模型估计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和积谱密度,结果表明极移导致的重力效应的主要能量集中在Chandler摆动和周年项附近,叠积后实际重力观测与极移重力信号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0.4%和3.9%,说明超导重力仪可有效监测极移导致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68.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9.
针对多通道滤光器太阳磁场望远镜的磁场观测定标及掌握(所采用的)谱线特征之需要,取VAL宁静太阳大气模型计算了7条Fel光球线的Stokes轮廓、形成深度、贡献函数分布,从而较为系统地对多条反常及正常Zeeman线的特征及性质作出了分析与总结,解释了在磁光效应影响下Stokes Q,U参量的形成深度曲线在近线心区域处出现陡峭峰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以丰富的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的卤素元素(F、Cl、Br、I)的形成、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退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江汉平原东部区和鄱阳湖区地下水中Br、I元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及它们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南部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分析对比,指出该区是一个形成Br、I矿泉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