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2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573篇
地球物理   434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4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广东沿海牡蛎体Ni含量水平及其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9~ 1997年间 ,为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 ,对广东沿海 12个地点近江牡蛎体内的 Ni含量水平进行了连续监测 ,结果全部牡蛎样品均检出 Ni,含量范围为 0 .17~ 2 .37mg/kg(湿重 ) ,总平均值为0 .58mg/kg。污染评价结果显示 ,广东沿海 Ni含量总体上处于微污染—轻污染水平。牡蛎体 Ni平均含量呈珠江口海区 >粤西海区 >粤东海区的分布格局 ,其最高值出现在深圳湾、唐家湾和湛江港。 70年代后期至 1991年 ,牡蛎体的 Ni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此后 Ni含量年际间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2.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MODIS-NDVI和气温、降水数据,使用基于变异系数的人为影响模型定量计算了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探讨了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由南向北空间分异愈发明显,年均值为-0.0102,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轻微减少,负影响面积占51.59%,略大于正影响面积。② 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年际变化特征明显,整体呈负影响波动减少趋势,降速为0.5%/10a,其中正影响、负影响均呈增大趋势,正影响增速(0.3%/10a)远大于负影响(0.02%/10a)。③ 2001-2015年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负影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东北部植被覆盖在人为影响下不断改善,西南部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④ 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主要呈负影响减少和正影响增大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28.14%和25.21%,生态环境趋于改善。⑤ Hurs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未来演变趋势的反向特征强于正向特征,主要呈人为负影响先减少后增大趋势,面积占比15.59%。  相似文献   
83.
文中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惩罚最大t检验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气象站为参考站,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60-2017年成山头海洋站海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海表温度序列对成山头海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订正前后年平均海表温度趋势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出海温上升趋势较订正前加强的特征,增暖趋势由订正前的0.04℃/10 a上升到0.15℃/10 a,其中最暖的5个年份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分别为1973年、1989年、2002年、2007年和2017年。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明显的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为偏冷阶段,之后开始增暖,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偏暖阶段。1960-2017年,成山头的海温突变点在1987年,是一次增暖性突变,与中国大陆的气温突变特征和气温变化阶段性特征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84.
根据相关规范,对灵武市体育中心建设过程进行沉降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得到沉降量和沉降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分析,得到该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用于了解工程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85.
广州地区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春 《气象科技》2014,42(5):922-927
根据1992—2012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广州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21年,广州地区酸雨年、季、月变化明显,降水年均pH最低出现在1998年,其年均pH为3.43,最高出现在2012年,其年均pH为4.65。降水pH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98年以前降水pH呈现波动式下降,平均变化率约为-0.14a-1,1999年后降水pH逐年增大,特别是2009年后降水pH稳步增长,平均变化率约为0.03a-1;春季酸雨污染严重,夏、秋季次之,而冬季酸雨污染相对较轻;各月降水pH均较低,pH最高月出现在12月,平均值为4.36,2月pH最低,为3.95。在污染源稳定的情况下,降水强度影响pH,降水量增大时,降水pH越高,降水电导率K也越低;风速越大,降水pH则越高,降水电导率K则越小,酸雨发生频率也越小;风向影响降水pH,出现偏西风时,酸雨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86.
洞庭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1961-2003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2个气象站1961-200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洞庭湖流域的气温、降水和参照蒸散量进行趋势与突变分析.从1970年开始,洞庭湖流域经历了一个缓慢而稳定的增温过程,1990s发生突变进入快速增温时期;尤其是是在春、冬季节,这种突变式的增温特征非常显著;秋季持续而稳定增温,而夏季气温并无明显变化.进入1990s,洞庭湖流域降水有明显增多,尤其是夏季降水突变式增加;与此同时,夏季暴雨频率也突变式增大,但是暴雨强度并无明显变化.1900s迄今,参照蒸散量持续而稳定的减少,夏季减少量尤为显著.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驱动洞庭湖流域水循环速度加快,夏季降水增多,而蒸发能力减弱,这是1990s洞庭湖流域洪水频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87.
鄱阳湖水面蒸发量的计算与变化趋势分析(1955-2004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骞  刘影 《湖泊科学》2006,18(5):452-457
利用器测折算法与气候模式法,分别计算鄱阳湖周围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5站的单站水面蒸发量,以5站两种方法计算值的平均值代表鄱阳湖大湖面的水面蒸发量,求得鄱阳湖1955-2004年各月的水面蒸发量和蒸发水量,结果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81.2 mm.年蒸发水量27.06×10~8 m~3.对年、月水面蒸发量在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表明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蒸发量和年蒸发量均呈逐渐减少趋势,年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小2.79 mm,年蒸发水量平均减少0.05×10~8 m~3,对湖区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湖泊环境将产生明显影响.对水面蒸发量递减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8.
文中简述了当今悬沙测试技术的进展,提出了六个悬沙测试领域需要统一认识的基本问题,对悬沙测试技术的近期发展趋势作了简短的展望。  相似文献   
89.
柴达木盆地东缘祁连圆柏轮宽序列标准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岩  邵雪梅 《地理学报》2006,61(9):919-928
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获取的大量祁连圆柏树轮资料,对拟合并去除树木生长趋势即标准化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总体曲线方法。该方法用包含完整树木髓心、并且在40~60年间达到生长顶峰的树轮资料拟合柴达木盆地东缘祁连圆柏的总体生长趋势曲线,并用广义的负指数函数来描述树木自茎的次生生长开始以来的径向生长过程。用相同的树轮资料建立估算缺失轮数的最初径向生长模型,其方差解释量高达90.9%。建立年表时包含髓心的样芯认定生理年龄为1年,不包含髓心的样芯用最初径向生长模型估算缺失轮数,然后全部样芯用生长趋势曲线对应部分进行去趋势标准化。该方法对建立可靠、准确的长年表有重要意义,所建年表比用传统负指数函数方法建立的年表保留了更多的低频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90.
喜马拉雅山北坡卡鲁雄曲径流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菲  刘景时  巩同梁  王宏 《地理学报》2006,61(11):1141-1148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卡鲁雄曲流域,近20年平均气温以0.34 oC/10a的趋势上升,高于西藏年均温0.26 oC/10a的增长率,更是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气温的增长率,且极端最高温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10年气温 (1994~2003年) 比前十年 (1983~1993年) 升高0.5 oC,径流量增加了26%;不同月份径流增加强度不同,10~2月增加了44%,7~9月增加了27%,3~6月增加了24%。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灵敏 (一年中有8个月的增加趋势通过了α = 0.05的显著性检验),尤其是秋冬季的径流 (增加趋势超过α = 0.01的显著性检验)。受冰川消融和季风影响,不同时期的径流有不同的影响因素,但存在共性,即气温对径流起着积极主导作用,而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即正负双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