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0篇
  免费   543篇
  国内免费   113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921篇
地球物理   495篇
地质学   2485篇
海洋学   605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27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华南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断陷红盆发育,在空间和时间上与热液型铀矿床关系密切,尤其是花岗岩体外带上覆盆地型铀矿床。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断陷红盆中铀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探讨了该类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92.
研发了一种用于铀同位素比值α能谱分析的磷化膜制源新技术。试验发现,当镍镀片面积为3.14cm2,盐酸浓度为0.5mol/L,氯化钠浓度为2.5mol/L,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08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20g/L,溶液体积为25 mL,恒温90℃,振荡速率为160次/min,振程20 mm时,磷化膜制源70min,200μg以下的铀可在镍箔上定量转化为磷化膜。与传统的电沉积制源技术相比较,应用磷化膜制源技术进行测量源制备时无需电沉积装置,制源过程简单快速,工效高,大量共存的232 Th、230 Th、226 Ra、231Pa等核素均不产生干扰,铀的全程回收率接近100%,α能谱峰分辨率较好。  相似文献   
993.
贝新宇 《铀矿地质》2016,(3):180-185
文章阐述了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及其环境影响特点、主要工程子项退役治理方案。深入分析了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关注重点,包括废石堆稳定性、坑口废水等。结合实施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此类项目治理的环境效果、减轻环境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4.
通过钻孔岩心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统计,以及野外地质露头分析,八仙口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矿目的层可划分出3个沉积体系: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和曲流河沉积体系。文章详细论述了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相特征,分析了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指出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最为有利,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控矿沉积相。  相似文献   
995.
笔者在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新疆准噶尔西北部雪米斯坦地区进行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区内铀成矿与大地构造环境、地层及火山作用、控矿构造、铀源等密切相关。结合已知铀矿床的产出地质特征和近年来的野外地质工作成果,总结了该地区火山岩型铀矿的分布规律,预测并圈定了一级铀矿远景区6片,二、三级铀矿远景区11片。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特点,开展可控震源的震源台数、震动次数、扫描时间、扫描频率、驱动电平、扫描信号斜坡等激发参数试验,确定了较适用于该区的激发参数取值:震动台次2台×6次,扫描时间12s,扫描频率15~100Hz,驱动电平60%,扫描信号斜坡0.3s。采用这些参数可提高该区砂岩型铀矿地震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7.
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μm±1σ~(12.58±0.18)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998.
安徽省黄梅尖碱性岩体铀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梅尖碱性岩体是庐枞盆地乃至安徽省铀矿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目标和找矿对象。笔者对黄梅尖碱性岩体的蚀变岩石、赋矿围岩、铀矿石进行了化学成分特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赋矿围岩具有富钾、碱质高、贫钙镁,以及铝过饱和的特点,其源区可能来源于富集地幔,并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铀成矿作用过程中,主量元素(Al、Mg、Ca)、微量元素(Sr、Th、Zr、Ta、Nb、U、Hf、Cu、Pb、Zn)和稀土元素明显富集,亲硫元素(Cu、Pb、Zn)可作为寻找铀矿化的指示元素;成矿流体具有深源特征。  相似文献   
999.
绿色勘查是一种先进理念,是一种信仰,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绿色勘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成创新、综合研究采用多项技术来实现。本文结合高原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若尔盖铀矿田介绍了可减轻对环境扰动和影响的“以钻代槽”、“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环保泥浆及净化处理、轻便设备及机具的使用等技术方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Planetary wave reflection from the stratosphe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anging the 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 over Eurasia in mid-January 2008. We studied the 2008 event and compared with composite analysis(winters of 2002/2003,2004/2005, 2006/2007, 2007/2008, 2010/2011 and 2011/2012), when the downward coupling was stronger, by employing time-lagg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geopotential fields were decomposed into zonal mean and wave components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covariance patter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wavenumber 1(WN1) component was dominant compared with the wavenumber 2(WN2) component and zonal mean process. For the WN1 field, the covariance was much higher(lower) for the negative(positive) lag, with a prominent peak around +15 days when the leading stratosphere coupled strongly with the troposphere. It contributed to the downward coupling due to reflection, when the stratosphere exhibited a partially reflective background state. We also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WN1 anomaly and heat flux anomaly, both in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during January–March 2008. The amplitude of the tropospheric WN1 pattern reached a maximum and was consistent with a downward wave coupling event influenced by the stratospheric WN1 anomaly at 10 h Pa. Thi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flection of the WN1 component over Eurasia, which triggered an anomalous blocking high in the Urals–Siberia region. We further clarified the impact of reflection on the tropospheric WN1 field and hence the 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 by changing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