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6篇
  免费   839篇
  国内免费   1150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1522篇
地球物理   1102篇
地质学   886篇
海洋学   916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78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上第三系硬粘土在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广泛的分布 ,因其性质复杂而成为中国区域性特殊岩土研究的重要对象。纵贯于南阳盆地和华北盆地西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地开挖在不同的上第三系硬粘土中。本文在对南阳盆地、方城宝丰、邯郸永年三渠段上百个原状样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物化性质、膨胀性和收缩性、强度特性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各类硬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 ,并根据不同湿度、围压状态下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硬粘土的工程环境效应 ,这对于认识上第三系硬粘土在开挖运营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2.
末次盛冰期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南京石笋记录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年层计数和TIMSU系测年结果,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YT石笋年际精度时间标尺(18000~14000aB.P.)。除石笋顶部5mm层段外,高分辨率的δ18O、灰度和年层厚度3种指标在百年尺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这3种指标对气候因素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综合石笋δ18O和本区古植被资料,估计末次盛冰期和波令暖期年均温分别达7℃和15℃。石笋揭示的末次盛冰期气候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1)18150~169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逐步下降;2)16900~161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相对稳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暖峰和两个冷谷;3)16100~15600aB.P.,年均温快速下降,按氧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其冷谷可能接近于0℃,但洞穴湿度比前期下降幅度并不大;4)15600~1475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比较稳定。这种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记录可以对比,反映极地与东亚季风气候受共同的驱动机制支配。从石笋4种指标(δ18O、δ13C、灰度和年层厚度)的功率谱图中识别出不同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成分,其中80aGleissberg周期特别显著,表明末次盛冰期边界条件下太阳活动仍是短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3.
从井孔周围地下水开采量变化、大气降雨补给量变化、农田灌溉用水量变化、矿井塌方、涌水、排水和地震活动等影响因素入手 ,对 1999年至 2 0 0 0年间介休井水位的 2次突降原因进行了调查。通过初步分析 ,表明介休井水位阶降型异常具有一定的震兆性质 ,其水位的缓慢上升与突然阶降意味着介休地区断裂活动在加速。其地震预测的意义是未来一段时间山西地震带内有发生MS≥ 5 0级地震可能  相似文献   
114.
Spatial variation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and safety of strategic structures.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is variation using statistical, mathematical or physical approaches. The latter approach is not specific to an event. A recent contribution, which uses such an approach and called complete stochastic deamplification approach (CSDA), was developed [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earthquake motion induced by the propagation of body waves using the CSDA. Coherency functions are evaluated for the cases of SH–SV–P waves propagating through stratified soil.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coherency function is not the same fo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onents and that the motion is more coherent at depth than at the free surface. In fact, we found that the rate of decrease with frequency and distance is not the same if P–SV waves propagate through stratified soil.  相似文献   
115.
We prese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int-800 virtual axial dipole moment (VADM) data in terms of an Ω mean field model of the geodynamo that features a non-steady generation of poloidal from toroidal magnetic field. The result is a variable excitation of the dipole mode and the overtones, and there are occasional dipole reversals. The model permits a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dipole mode. We show that the model correctly predic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DM and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inferred from the Sint-800 data. The autocorrelation technique allows us to determine the turbulent diffusion time τd=R2/β of the geodynamo. We find that τd is about 10–15 kyr. The model is able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dipole mode, and the mean time between successive dipole reversa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uration of a reversal is a factor 2 too long. This could be due to imperfections in the model or to unknown systematics in the Sint-800 data. The use of mean field theory is shown to be selfconsistent.  相似文献   
116.
大姚地热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大姚高精度水温观测井水地质、井孔条件的分析,震例观测资料、实验观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井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大姚水温周期性变化的突出位置是井深75m左右,根本原因是该地层石膏脉稳定释热,含水层热水与井内冷水混合过程中,在通道内形成钙盐类沉淀物(如CaSO4CaCO3),堵塞对流通道,含水层内外压差突破被阻塞通道,热水反复侵入井内,便形成水温周期性变化。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调整过程,由于应力场作用,产生附加地热场,水温基值发生变化,周期畸变或消失,这种附加地热动态是可以恢复的。所以认为大姚地热动态是井区特殊地层地热信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7.
根据位于巩乃斯河谷的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近30年来的年最大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检验了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冷季降水、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呈增加趋势,近30年来年平均增加1.43%,与青藏高原、南极大陆及格陵兰冰盖表面积雪积累增加相一致。天山西部中山带冷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其中冷季降水平年平均增加0.12%,而冷季气温升高了0.8℃,积雪与冷季气温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冷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积雪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引起的冷季降水的增加对积雪增加的贡献大于由于冷季气温升高而造成积雪减少的贡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8.
区域环境变迁与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丽芳 《热带地理》2002,22(3):214-218
区域历史进程中持续发展与环境变迁表现出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两种动态过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通过人类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持续发展,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内容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调节与控制,文中还简要阐明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指出解决PRED问题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达到全球环境共有共治共保共享。  相似文献   
119.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