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45篇
  免费   10763篇
  国内免费   13542篇
测绘学   5588篇
大气科学   7142篇
地球物理   13286篇
地质学   35477篇
海洋学   7567篇
天文学   3147篇
综合类   4336篇
自然地理   9707篇
  2024年   239篇
  2023年   609篇
  2022年   1578篇
  2021年   2022篇
  2020年   2058篇
  2019年   2521篇
  2018年   1966篇
  2017年   2283篇
  2016年   2383篇
  2015年   2653篇
  2014年   3341篇
  2013年   3574篇
  2012年   3601篇
  2011年   4000篇
  2010年   3436篇
  2009年   3995篇
  2008年   3995篇
  2007年   4418篇
  2006年   4308篇
  2005年   3790篇
  2004年   3555篇
  2003年   3346篇
  2002年   2952篇
  2001年   2639篇
  2000年   2437篇
  1999年   2209篇
  1998年   1912篇
  1997年   1725篇
  1996年   1521篇
  1995年   1292篇
  1994年   1302篇
  1993年   1075篇
  1992年   852篇
  1991年   616篇
  1990年   517篇
  1989年   435篇
  1988年   311篇
  1987年   201篇
  1986年   137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44篇
  1977年   24篇
  1971年   4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62.
对塔中低凸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不整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化学特征对不整合具有很好的响应。在遭受强烈抬升和剥蚀、之间形成不整合的奥陶系和志留系,以及紧靠不整合面附近的石炭系CⅢ油组,其地层水具有矿化度、Cl-含量、K Na 含量和r(Cl-Na)/rMg值相对较小,而HCO3-含量、rNa/rCl值和rSO42-×100/rCl值相对较大的特点,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志留系与石炭系之间以及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地层水的矿化度、r(Cl-Na)/rMg值和B3 含量变小,而rNa/rCl值和rSO24-×100/rCl值变大,具有典型的遭受大气淋滤的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63.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体中呈溶解态和悬浮物结合态的元素活动性强,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查明其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河流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及其矿物、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从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了开展中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溶态和悬浮物结合态元素入海通量调查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64.
哀牢山成矿带是西南地区最有利金矿带.该带金矿成矿与断裂构造、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带空间展布及矿体定位严格受构造控制.在分析区域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基础上,结合各种综合信息开展成矿预测,圈定了4个金找矿远景区,进一步指出2个A级远景区找矿类型、找矿标志及找矿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965.
徐刚郑达兴  李述靖 《地质通报》2008,27(11):1837-1845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构造与岩性条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966.
滇西沘江流域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测定流经兰坪金顸铅锌矿区的沘江水体中Pb、Zn、Cd、As的含量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沘江水遭到了Cd污染,底泥已经成为重金属元素的蓄积库,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衡量,Pb、Zn、Cd和舡分别超标3.4倍、15.8倍、106倍和2.6倍。沘江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峰值在矿山附近的下游,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峰值在矿山下游30-50km的地方,矿业活动、水流变缓、pH等水体环境条件的变化都能影响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底泥中的Pb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Zn和Cd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而As以残渣态为主。Pb、Cd、Zn三种元素的环境有效态含量比较高,对沘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67.
对祁漫塔格山体不同海拔高度所取的9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东昆仑西段中新世早中期为主要的隆升期且隆升速率较高,早期隆升速率为111m/Ma,晚期隆升速率为98m/Ma,总体隆升速率为100m/Ma。样品显示出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大致分2类,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2.21±10.20)-(13.75±0.30)μm,径迹长度分布图基本上为窄而对称的正态分布,反映具有快的剥露冷却速率,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另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1.88±0.33)~(13.32±0.27)μm,较前一类具有稍慢的剥露冷却速率,并且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968.
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构架 及其核心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住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核心技术及其实现,通过基于无缝一体化技术的数据采集、管理、综合处理与成果表达,在实体或矿块的矿床建模技术与品住估计、储量估算等方面展现了全地质调查过程的数字化,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完善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将成为中国地质调查的主流软件体系。  相似文献   
969.
张荷生  尹政  崔振卿 《地质通报》2008,27(3):404-413
根据对地下水的均衡状况、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气象水文条件、地下水流场、区域地质构造变化的研究结果,确定张掖市甘州城区及其外围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错断了上部第四系松散层内的隔水层,使中心地带的基底与祁连山区相连的北西向深大断裂带变为导水通道,增大了越流补给量,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增加,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关于地下水位上升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在城区范围内实施水平排水工程措施,在急需解决城区地下建筑物降水的地段和城区东北部的重灾区实施垂直管井排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70.
个旧地区拉丁尼克期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期玄武岩的岩石类型为杏仁状斑状纤闪石化玄武岩,属于硅不饱和、富碱、高钛,镁、铁偏高,铝偏低,具有大陆碱性橄榄玄武岩的组分特征.该玄武岩为陆内拉张环境下基性程度高、分异程度低的幔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并与拉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