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276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非补偿沉积表现为无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单层暗色泥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沉积剖面以退积为特点。通过对廊固凹陷古近系基底地层、物源体系的研究,结合沉积物组合特点、沉积剖面序列和构造发育阶段特征,分析了非补偿沉积盆地的层序发育样式,总结了非补偿盆地层序边界发育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了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研究了不同沉积、构造背景下各层序组内体系域的样式,将一个完整的层序划分为湖泊充填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稳定体系域及湖泊萎缩体系域(下降体系域)等4个阶段,使体系域的叠加与层序的演化相关联。建立了非补偿型陆相盆地有利体系域沉积模式,认为物源的演替是其主控因素,复杂的断裂系统仅是一种控制沉积作用的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92.
用树木年轮重建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的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昭苏上限(ZUt、ZUt 2)和特克斯下限(TLt)4个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在该时段的降水量。经交叉检验,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降水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300年以来1~5月的降水大致经历了6个偏湿阶段和6个偏干阶段;有2.0~2.8年、24.8年、28.3年、33年、99年的变化准周期;在1909年发生由多向少的突变;1740年、1870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其中又以1870年前后的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3.
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Q^*)理论,对2001年5月31日至6月2日发生在云南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非地转湿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云南的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相似文献   
94.
黄河下游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冲淤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所建立的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软件,采用体积法对黄河下游冲淤数量进行了计算,并利用与本系统软件直接接口的通用软件,研究了黄河下游冲淤量的时空分布特点。计算分析表明,近半个世纪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达64.4亿m3。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既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又受水库运用所制约。不同时期河道冲淤量及其分布的差异是黄河下游冲积性河道对不同水沙条件所作出的反应。  相似文献   
95.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1)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2)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1986年以前,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0.11±0.01)Bq/cm2及(0.37±0.01)Bq/cm2],而7Be的散落相近.这说明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存在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96.
This paper presents a large palaeolimnological study of the pre-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history of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deposition in Sweden. Both lead concentrations and 206Pb/207Pb ratios have been analysed in 31 lakes covering most of Sweden, plus one lake in north-west Russia. Four of the lakes have varved (annually-laminated) sediments. Isotope analysis is a sensitiv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distinguish pollution lead from natural catchment lead and to detect early pollution influence, because the 206Pb/207Pb ratio in unpolluted background sediments in Sweden was > 1.3, while that of lead from pollution, derived from ores and coal, was < 1.2. The sediments show a consistent picture of past temporal changes in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These changes include: the first traces of pollution 3,500-3,000 yrs ago; a pollution peak in Greek-Roman Times (about 0 AD); lower lead fall-out between 400 and 900 AD; a significant and permanent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lead fall-out from about 1000 AD; an increase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major increase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maximum peak in the 1970s; and decreasing fall-out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 four varved sediments provide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They reveal pollution peaks about 1200 and 1530 AD which match the history of metal production in Europe. According to the varve records the lead pollution level in the late 1990s had decreased beneath the level of the 1530s. The pollution level 1200 AD was about 35% of the 1980s, when lead pollution was still near its all time high. About 50% of the total accumulated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deposition through time was deposited in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 The sediments also show a consistent picture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lead deposition over time, with higher deposition in south Sweden and declining levels to the north, which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ain sources of pre-industrial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in Sweden were cultural areas in mainland Europe and Great Britain.  相似文献   
97.
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高俊峰  张琛  姜加虎  黄群 《地理学报》2001,56(3):269-277
在实测的1974,1988,1998年1:2.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洞庭湖24年来的冲淤规律,得到了2个时期(1974-1988,1988-1998)洞庭湖冲淤量和冲淤区域的空间分布位置,研究表明,洞庭湖近24个来总的趋势冲淤厚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为0.017m/a。以两期冲淤变化的趋势预测了2010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时洞庭湖的冲淤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8-2010年间洞庭湖将平均淤高0.33m。最后以3年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洞庭湖24年来的不同水位下湖盆容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98.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平川沟泥石流为例 ,基于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基本特性的分析 ,遵循“以泄为主、导排结合”的防治原则 ,提出了有效治理此类泥石流的汇流 #速流结构 ;运用地基梁计算理论对速流槽进行了力学分析计算 ,比较详细地进行了汇流槽侧墙、锚固桩的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99.
东台吉乃尔盐湖经过长期的成盐演化和成矿过程 ,最终形成了以氯化钠化学沉积为主的蒸发盐 ,晶间卤水富含B、Li等多种元素卤水矿床 ,根据 1998年对该湖干盐滩中部所打的CK1孔钻孔剖面( 12m)及测试的几个14 C年龄 ,初步证实该盐湖上部盐层是在约 10 0 0 0aBP形成 ,未经碳酸盐和硫酸盐成盐阶段 ,盐湖形成初期即进入氯化物成盐阶段。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峨眉山地区湿沉降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酸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缘。峨眉山酸雨频率达到85.4%,雨水pH值平均为4.37。冷杉分布于海拔1700m-3098m区域,森林遭到破坏。为了弄清峨眉山污染物质的来源,从1998年4月开始在22个取样点每月采集水样。本文中主要论述1998年6月的雨水化学成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