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81.
We examined long-term charcoal records spanning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that are evident in two cores collected from Lake Biwa in central Japan. We found that the records of the two cores have a similar long-term variation pattern of charcoal concentrations and abundant large charcoal fragments in postglacial sediments, which indicates that frequent fires occurred near the shores of Lake Biwa during the postglacial period. Analogous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postglacial period and the early part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frequent fires that occurred only during the postglacial period were anthropogenic.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rcoal records of Lake Biwa sediments and the cultural changes and human populations in this district suggests that anthropogenic fires in this district were influenced by the lifestyle and culture of each era rather than by the populations. Humans tended to use more fire at the start of the settlement during the early Neolithic era in this region, in spite of the small population size.  相似文献   
182.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海底地质作用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海底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等因素制约了热水循环的发育和活动规律,而热水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一些地质效应,如海底的热水喷流成岩成矿效应,此外它还与海底的热能输导与转化、海洋化学组分特征、海洋生命和生命起源等现象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开展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应注重将热水循环的内部动力学机制和热水活动所引发的外部环境效应相结合,为此我们把它初步展开为:热水循环的空间组构研究、热量输导作用研究、热水流体的化学成分研究、热水活动与极端生命的关系研究以及热水活动的生命周期研究等5个方面,分别解析其内部特征以及引发的环境效应。最后初步探讨了开展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3.
一种新的非线性波浪周期概率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宋文鹏  葛勇 《海洋学报》2011,33(1):12-16
在最大熵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解一条件变分问题,导出一种新的适用于描述非线性波浪周期T统计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这种概率分布有如下的优越性:(1)该分布的参数是由无因次周期的m(m为正数)阶分布矩得出,从而周期的信息熵达到最大,故适用于描述波浪周期的非线性;(2)该分布有4个参数,从而更能符合最大熵原则;(3)该分布形式简单...  相似文献   
184.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许恒 《内陆地震》1992,6(1):71-78
根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观察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及空间上的某些迁移特性。发现: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有700—900年的活跃期;300—400年的活跃幕;20—30年的活跃段。在活跃期中,大震有绕地块周缘逆时针迁移趋势;在活跃幕、段中,中、强震有绕地块周缘顺、逆时针相间转动迁移趋势,并有对角、对边及反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85.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旋回和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西安附近黄土剖面中发现40层古土壤,分别出现在中、早更新世,可将西安黄土沉积以来的气候变化划为25个旋回。在陕西洛川和河北平原也有相似的气候变化。根据古地磁年代,得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周期为10万年左右。全球气候变化基本是统一的,研究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研究地区、剖面和气候标志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6.
综合运用了多元资料(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探空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和多种方法(后向轨迹追踪、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法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武汉地区特殊气象条件对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揭示了偏东小风所带来的外源污染物对形成严重污染日的贡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后向轨迹追踪分析表明,武汉地区严重污染日气流主要为来自安徽南部(47.5%)的偏东小风,模拟结果也显示偏东气流、偏北气流与局地环流共同作用,在武汉地区形成一个局地涡旋,成为反复污染带,加重了武汉地区的污染程度;2)利用潜在源区贡献法(PSCF)分析发现,武汉市秋冬季的潜在源区主要是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江西以及武汉周边地区,因此在冬季大范围污染背景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尤其是安徽南部地区)才能有效地减少武汉市秋冬季的重污染日.  相似文献   
187.
利用全国754站逐日最高气温观测序列,在论证极端温度概率分布与非平稳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和比较了多种非平稳广义极值模型,定义了极端高温的动态重现期和重现水平,提出了一种极端高温事件的新型评估思想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极端气候变化研究。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极端事件的真实极端性,有效地增强极端事件之间的可比性,从而保留更多历史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动态重现期的变换运用可对当前极端事件发生的真实状态和趋势提出更准确评估。该方法的提出可有效澄清学术领域和公共舆论对于多年一遇极端事件的理解上长期混淆重现期的绝对值和概率性这一分歧和谬误。  相似文献   
18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野外露头、岩心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深湖区发育有类型多样的同沉积变形构造。露头剖面中见有同沉积砂岩墙、砂泥岩脊、砂岩脉、微断层和褶皱变形构造等,岩心中也观察到砂岩揉皱构造,砂泥质角砾,微断层和砂岩脉等变形构造,在对其特征描述和层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角洲前缘砂体向深湖区滑塌形成富含火焰状构造的鲍马层系,指出同沉积构造成因与古地震作用关系密切。时间上同沉积变形构造与火山灰沉积物几乎同期发育,相伴而生,且略早于广泛发育的长7浊积岩; 古地震、邻区火山作用或深部热作用导致盆地基底沉降、山体隆升,有利于滑塌浊积岩的形成。空间上同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和西南部,并且从南西至北东方向有强度减弱的趋势。综合对比同期周邻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及深湖区同沉积变形构造的分布特征后认为,同沉积变形构造是对盆地南部秦岭碰撞造山和盆地内深部热作用的耦合响应,指示了深湖盆发育期对应于盆地构造相对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对同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9.
Every three years the IAU/IAG Working Group on cartographic coordinates and rotational elements of the planets and satellites revises tables giving the directions of the north poles of rotation and the prime meridians of the planets, satellites, and asteroids. Also presented are revised tables giving their sizes and shapes. Changes since the previous report are summarized in the Appendix.Merton Davies, The original chairman of this Working Group, died on April 17, 2001.  相似文献   
190.
段旭  张瑾文 《大气科学》2015,39(3):526-534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 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 研究风暴"双峰"期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 结果表明:风暴水汽向北输送最强, 其次是向东输送, 其它方向的输送较弱;在风暴中心区域及西南水汽通道, 各层和整层的 通量均大于气候平均值, 风暴的西南水汽输送特征显著;两个"峰值"期风暴的经向水汽输送比纬向几乎大一倍, 5月"峰值"期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的实际水汽输送总量约是10~11月的2倍, 孟加拉湾风暴前"峰值"期(5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大于后"峰值"期(10~11月), 孟加拉湾风暴是5月西南水汽输送的主要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