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8篇
  免费   1080篇
  国内免费   333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6631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68篇
  2018年   360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用球对称扰动模型导出了星系暗晕的平均密度与形成时间的关系 ,并由此估算银河系的形成时间tV.我们把球状星团的年龄作为银河系年龄tG 的代表 ,则tG tV 是宇宙年龄 .对Ωλ=0 ,0 .7和 0 .8的平坦宇宙模型 ,本文计算并讨论了能与它相洽的哈勃常数的范围 .结果表明 ,若哈勃常数大到 80km·s- 1 Mpc- 1 左右 ,引入宇宙常数并不一定能解决宇宙年龄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returning-to-zero of temperatures of deformed calcite, a series of rock-breaking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test calcite-rich limestone samples under fixed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consolidated deformed samples in their initial state were observed under a microscope and the microscopic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zero-returning states were put forward, thus providing a microscopic foundation for evaluation of reliability of dating values of deformation in calcite. At last, the correction of dating values of deformation for samples whose temperature has not yet returned to zero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
陈汉宗 《地球化学》1985,(2):182-187
大别山麓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具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周家塆岩体即为一例。前人主要依据片麻理发育程度,以类比的声法,将这些片麻状花岗岩时代定为“大别-吕梁期”或“晋宁期”,而将周家塆岩体定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侵入体。这些结论,均缺乏同位素年龄数据佐证,有的也不切合地质实际,因而谬误不少。  相似文献   
5.
6.
系统介绍了江苏省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针对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库、工作指南和同位素地质测年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responds to the need to betterof “Medical Geolog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health and ou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earth resources,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land-use on human health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dating back to ancient Rome and Peru‘s Inca civilization. Today link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is particular type of research, contrasts the direct geological and indirect natural hazard influences on healthas a framework of study, elaborates on pathways of elemental accumulation in the body and provides examples of specific geochemical behaviours and diseases that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either too much or not enough of certain elements which comprise the Earth.  相似文献   
8.
9.
广西大厂拉么锌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李华芹  王登红  梅玉萍  梁婷  陈振宇  郭春丽  应立娟 《地质学报》2008,82(7):912-2008-01-30
本文对广西大厂矿田拉么矿区内出露的酸性侵入岩和矿石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龙箱盖含斑黑云母花岗岩锆石原位SHRIMP UPb和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94±4Ma(95%可信度)和98.6±1.9Ma(95%可信度),矽卡岩成矿期锌铜矿石中石英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98.6±6Ma(95%可信度)。上述测定结果表明,拉么锌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与相关岩体的成岩年龄接近,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力马河镍矿Re-Os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琰 《地质学报》2008,82(9):1292-1304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35 Ma、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263±3 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0%的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0%的岩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可能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γOs(t=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9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γOs(t=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