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REB) open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Russia in general, and its Eastern regions in particular, via larger-scale and multi-leve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eastern regions of Russia,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resource ext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REB, th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Eastern Russia come to the fore. Here, we propose tools for ‘diagnosis’ if a chosen path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ed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a green economy. We use different indicators based on eco-intensity. We determine ecological-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Eastern border regions of Russia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ormation to serv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guideline for development processes within the SREB. If cooperation is directed to implementing the best Chinese production chain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 will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562.
水下考古已成为考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沿海,尤其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了大量前人活动的遗迹。水下考古需要使用高新探测设备,并配合合理的操作流程。本文以广东川岛水下考古为例,由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呐系统和磁力仪等新型高精度海洋物探设备构成水下考古系统,建立了水下考古的基本流程。川岛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泊靠点,在此次川山群岛海域考古调查中,根据多波束大规模覆盖和侧扫声呐拖曳式作业,在泥湾水道、打铁湾以及乌猪洲等处有新的发现,包括清代瓷器碎片和古代铁炮等。川岛水下考古文物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沿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使水下考古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63.
碳酸盐岩滩坝是断陷湖盆中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文章通过对古气候、古地貌、古物源、古水深和古盐度等因素对碳酸盐岩滩坝形成与分布控制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古气候是基础,古地貌和古物源是条件,古水深是关键,古盐度是保障”是东营凹陷南坡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纯下亚段碳酸盐岩滩坝的“五古”控制模式。较干旱的温热适中的古气候条件下蒸发作用较强,有利于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水下隆起及其斜坡是碳酸盐岩滩坝沉积的有利场所,较低的碎屑岩物源供给指数为碳酸盐岩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32m左右的古水深是碳酸盐岩发育的主要深度;古盐度为碳酸盐岩的沉积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分布。采用主因素分析法对碳酸盐岩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排序,古地貌对碳酸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最大,其次为古物源和古水深,古盐度的控制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564.
以Landsat TM 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反演河南省南阳市市区的地表温度。在GIS支持下,研究全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地表温度与下垫面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高温斑块主要集中在仓储区和商业与公共服务区,该类区域过高的LST对城市环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拦蓄河流所营造的水体是面积较大的低温斑块,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和中小型城市拦蓄河流措施有一定意义;研究区内LST的空间自相关性在不同方向上有明显差别,东-西方向和东北-西南方向上空间自相关的范围较大,这种格局与区内水体走向有关;地表温度与道路密度指数呈明显正相关。提出中小城市可在仓储用地和交通发达地段周边规划绿地和水体,以抑制热岛呈大面积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565.
库姆塔格沙漠东北缘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库姆塔格沙漠东北缘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水化学和同位素相关数据,分析探讨了沙漠东北缘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结果表明,水体与周边流域地表水并无直接联系,主要受到南部山区贫重同位素水体的补给,但补给过程缓慢,因此,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开发非常敏感。根据地势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祁连山沿党河洪积扇到谷地冲湖积平原可能存在一条地下水补给路径,冰雪融水和降水渗透到地下,沿党河洪积扇最终补给到疏勒河谷地。  相似文献   
566.
利用全国52个地磁台站近2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我国大陆地磁Z分量日变化相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所有台站Z分量低点时间均服从正态分布;(2)Z分量低点时间期望值与经度之间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反映出显著的地方时依赖性;(3)低点时间标准差与纬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中国大陆存在两个Z分量低点时间的异常区域,均表现为低点时间比周围地区明显提前,且低点时间的离散度大于周边地区;(5)去除异常区观测点数据之后,低点时间标准差呈现出在30°N(和地磁纬度20°)附近为极小值而向低纬和高纬分别增大的特点,用二次或三次曲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这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67.
"一带一路"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发育宝玉石矿床,特别是高级宝玉石矿床。对于相关国家的高级宝玉石矿床,前人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并未从"一带一路"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鉴于此,在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地区高级宝玉石矿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期为中国企业掌握"一带一路"地区宝玉石信息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相关国家勘查开发宝玉石矿床提供资料,促进其经济发展。研究表明,金刚石矿床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地,尤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主要生产地,分为原生矿床和次生矿床2种;翡翠矿床主要分布在缅甸、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其中缅甸是翡翠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国家,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95%,分布在缅甸北部克钦邦的帕敢—道茂一带,有原生矿床和次生矿床2种类型;祖母绿矿床分布比较广泛,在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分布,尤以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祖母绿较出名,分为气成热液型和伟晶岩型2种;软玉矿床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韩国,尤以中国新疆的和田玉最出名,有岩浆热液型和变质热液型2种类型。  相似文献   
56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海域海洋环境的认知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航海、海洋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使用高分辨率多平台交叉定标风产品(CCMP)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海域的大风特性。分析了大风天气的年平均速度、空间分布,以及风速和极端风速的频率和趋势。结果表明,在夏季,相对较高的大风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海、索马里海、印度支那半岛海域和孟加拉湾海域。索马里海的大风频率超过90%。总体而言,南海大部分区域和北印度洋,大风天逐年增加,增加趋势在秋冬季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69.
为了充分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百年的干旱变化规律和趋势,探索其干湿变化情况,本文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Index)1901-2013年12个月和3个月尺度的0.5°×0.5°数据,结合线性趋势、PCA主成分分析、Mann-Ken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干旱趋势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年尺度内(1901-2013)干旱指数和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干旱化进程缓慢,60%以上地区呈现缓慢变湿趋势,SPEI指数发生显著上升地区面积百分比为25.38%,发生显著下降地区面积仅占12.02%。MK检验和PCA分析均显示15°~35°N的中低纬度地区干旱化程度最为严重,主要地区为北非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常年呈现显著干旱状态,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半岛以及中国和蒙古两国干湿变化季节性特征明显。基于Morlet小波分析的周期分析显示,年际和季节SPEI指数的周期特征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尺度越小干湿变化交替越明显,尺度越大虽有全局特征但所展示的周期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最终得到可用显著周期年际SPEI变化显著尺度为2~4 a,干旱特征在此尺度的周期中时间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570.
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中国西北地区由过去发展的腹地转变为开放的前沿。通过引入STIRPAT模型,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设定了三种情景分析节点城市未来低碳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人文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大,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5.2%,能源消耗强度(T)、富裕程度(A)和人口数量(P)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511、0.285和0.222,基准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存在“拐点”,预计碳排放峰值将在2025-2033年间出现,低碳情景峰值比政策情景提前8 a到达,峰值总量减少40.79×104 t。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就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即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