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蓬勃山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西部,处于北山成矿带东段。石炭系绿条山组与白山组为主要赋矿地层,金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石英脉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工作组对蓬勃山地区1、2号测区展开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发现数条规模较大的高阻异常带,暗示着其下隐伏石英脉,视电阻率在600~1 200Ω·m为识别隐伏石英脉的物探标志。多数高阻异常带并不具有明显的视极化率异常,因此其异常表现为无矿或弱矿化石英脉,但在1号测区的Ⅰ号高阻带出现较高的视极化率异常,具有高阻高极化异常特征,推测该隐伏石英脉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硫化物,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2.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强震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得到了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汶川地震到地震时到地震后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的数值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最大主应力方向整体上由NEE变为SEE,但在不同地区这种变化表现有所差异。剪应力在震前和震时均有局部区域出现了集中,特别是在映秀附近; 但在地震后,区域内剪应力相对均匀分布,而且与地震前相比,剪应力在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门山中央断裂分布的值明显减小,在后山断裂附近分布的剪应力数值增大。同时地震后剪应力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集中的区域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应力场变化规律与地震时的地表形变规律和震后余震的分布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73.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流的盆地.本文对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实测剖面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丁青湖组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有机碳含量在2.84%~6.92%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Ro)在0.46%~0.63%之间;牛堡组泥岩和页岩为滨浅湖相沉积,有机碳含量在0.25%~5.99%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 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极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镜质组反射率(Кo)在0.49%~0.66%之间;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丁青湖和牛堡组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相似文献   
74.
文力  刘静  M.Oskin  曾令森  王伟 《第四纪研究》2012,32(5):968-985
利用穿过龙门山地区的河流水文与泥沙资料估算该地区现代侵蚀速率,进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年代尺度的现代侵蚀速率空间分布表明,高侵蚀区分布于控制高原边界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和岷山活动断裂带附近且位于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范围内,其值达0.5~0.8mm/a.在地形上,该高侵蚀速率区对应于陡峭高原边界的地形陡坡带....  相似文献   
75.
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研究区典型金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含矿围岩以浅变质的三叠系粉砂质片岩为主,金矿床围岩中广泛发育碳酸岩化(早期)和硅化(后期),前者以铁白云石化为特征,后者以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石英脉发育为特征。碳酸岩化主要发生在碳酸岩脉与泥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的粉砂岩一侧,由碳酸岩脉侵入时的热液交代岩石中的泥质矿物而形成。金矿体的走向与碳酸岩化带的产状基本一致,金主要富集于硅化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地段。碳酸岩化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指示成矿物质金来源于地幔,而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带及石英硫化物脉中。结合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中金元素发生再次富集的结果。金矿的形成经历了碳酸岩脉侵入、地层发生铁白云石化并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岩)阶段和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热液期的大规模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因属于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6.
青海省北祁连中段托勒山地区金锑多金属矿属北祁连中段托勒山成矿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中金含量最高的为石英脉,其次是石英碳酸盐岩、二云石英片岩、玄武岩、橄榄岩、硅质白云岩和糜棱岩等,且与破碎蚀变带关系密切,地层岩性和次级断裂构造对于Au及各元素的富集(或成矿)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土壤异常6个,各异常中Au,Cu,As,Sb元素异常套合性较好,各元素曲线在具有矿化蚀变的硅质白云岩中峰值相对其他岩性较大,且Au,As,Sb元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地质角度来看,区域上金多金属矿化主要与地层、断裂构造和侵入岩有关,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火山活动及火山岩。测区充分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目前地表揭露能有良好的成矿显示,这些成矿有利区域,尤其是深部岩体接触边界附近是成矿的重点和金、铜、锑多金属矿前景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7.
雪峰山-苗儿山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峰山-苗儿山成矿带是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产出集中区,已发现大量的铀矿床、矿点和异常点.笔者对已有的铀矿床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按主导成因将矿床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沉积-成岩型、沉积-外生改造型、沉积-热液-淋积型和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环境,划分了4个成矿演化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各阶段的铀成矿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成矿作用、沉积相、构造、断陷红盆、侵入岩体等与铀成矿的关系,总结出区域铀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8.
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能够影响鱼类生殖功能,而有关TBT对鱼类生殖细胞发育至关重要的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以海洋经济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对象,研究环境水平TBT(1,10和100ng/L)对精巢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BT暴露能够抑制褐菖鲉精巢发育和精巢雌激素受体蛋白的水平,并且发现雌激素受体主要定位于精巢精小叶腔间隙。小叶腔间隙的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降低可能影响支持细胞和间隙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精巢的正常发育。TBT暴露对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该结果为全面了解TBT产生鱼类生殖毒性效应、途径和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79.
西藏色齐拉山地区立体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色齐拉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自动站和3个实测气象站1年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地温、降水量、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东、西坡局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色齐拉山地区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暖月;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东、西坡分别为0.54℃/100m和0.73℃/100m,西坡大于东坡。地气温差冬季西坡大于东坡,夏季东坡大于西坡。年、月平均地温直减率西坡仍大于东坡;东坡除夏季7、8月份外,地温直减率小于气温直减率;西坡除冬季(12月和1月),地温直减率大于气温直减率。降水量东坡比西坡多,海拔2500m以上地区4~10月降水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0.9mm/100m。空气相对湿度冬季低夏季高,年变化呈单峰型。东、西坡冬季风速较强夏季相对较弱,初春风速最大。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80.
正大地震可以产生造山作用,但是也可以触发滑坡从而消磨自然景观。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的分析表明,滑坡毁坏了更多的地形,高于地壳抬升的方量。多山地带的地形演化被最简单地看作地形建造的构造过程与地形破坏并带走沉积物的侵蚀过程之间的竞争。在构造活动的山脉,这些侵蚀过程主要包括陡峭河流的下切和物质输送、以滑坡和冰川磨损形式的大规模物质输送。每种作用的贡献随时间而变化,受气候的变化而不同。当构造抬升的过程超过侵蚀过程时,造山带生长;当两者平衡时,造山带保持稳定;而当侵蚀超过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