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选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和湖北省数字测震台网共同记录到的发生在三峡地区的231次地震事件(2007年6月—2009年12月,MSL≥2.0),对两个台网所确定的地震震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资料得到的地震震级偏大:2.0≤MSL<2.5的地震,MSL比MLH大0.16级;2.5≤MSL<3.2地震,MSL比MLH大0.11级;MSL≥3.2地震,MSL与MHL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02.
用奇异谱分析方法预报三峡地区月季降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用奇异谱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各站点降水进行月季预报的原理,流程以及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三峡地区的月季降水预报有较好的效果,另外,给出了该方法对三峡地区2000年6~8月的降水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3.
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的主要热力特征及其与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的温度场有较明显的东西差异,其次是南北差异;三峡地区旱涝年的冬季青藏高原有较明显的热力差异,这些热力差异对三峡地区夏季旱涝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04.
郭声波  马强 《地理研究》2003,22(6):809-809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蓄水工程开始前夕,西南师范大学蓝勇教授主编的《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从学人角度为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厚礼。《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系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三峡地区历史地理的大部头学术著作。通读《长江三峡历史地理》,明显地感到该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浓重的现实关怀和服务意识历史学早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历史地理学更是与社会现实、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可以说关注现实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功能。当三峡蓄水高度达到175米时,不难想象千年三峡历史风貌势必大有改变,并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自然与现  相似文献   
105.
三峡地区志留纪纱帽组风暴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峡地区志留纪纱帽组的系统研究,在不同层位上,划分出了砂质、灰质、钙屑、含磷质等4种类型风暴岩。经过其结构特征、沉积序列、沉积相等分析,认为砂质风暴岩和含磷质风暴岩隶属近源风暴岩,灰质风暴岩隶属远源风暴岩,钙屑风暴岩则属于上述两者间的过渡类型。研究区内4种类型的风暴岩在横向上分布广,纵向上风暴作用持续时间短,沉积速率大,并且结构特征明显,便于追索和对比,可作为等时性标志层进行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06.
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多重地层划分与海平面升降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黄陵穹隆周缘早古生代各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再研究。重新厘定区内若干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标志。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结合沉积相和生物群特点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时期大致可识别出3个中层序(SME1,SME2和SME3),6个层序组(SSA1,SSA2,SSA3,SSA4,SSA5和SSA6)和21个层序或T-R旋回(海进-海退旋回)此外,基于华南板块早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7.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橄榄蛋类数量减少和五辐射对称骨状壳类缺失,表明在幸运期/第二期转换时期,底栖固着型的刺胞动物水母类多样性发生了明显衰落,甚至部分绝灭,而同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则迅速辐射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