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76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32.
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上升速度和形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谢明 《第四纪研究》1990,10(4):308-315
本文以长江三峡地区各级夷平面和阶地作为重要标志,用地层学、古地磁测年、热释光测年和14C测年等手段,确定了它们的时代,从而分别计算2Ma、0.73Ma和0.2Ma以来的新构造上升速度。本文还探讨了新构造上升的特征:(1)长江三峡是一个以巴东为中心的不对称的新构造穹形隆起区,宜昌以东和万县以西是相对坳陷区;(2)2Ma以来,新构造上升节奏为缓慢—较快—较慢;(3)0.73Ma以来,新构造上升中心有向东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34.
35.
长江三峡是瞿墉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但三峡旅游区今泛指三峡为中心,西起忠县石宝寨,东至宜昌葛洲坝,北及大宁河小三峡、包括三个大峡间的大宁河、香溪河两个宽谷区。今三峡工程将正式开工,这片绵延千里的名胜景地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今夏我乘江轮夜停昼航、浏览这闻名国内、饮誉世界的灿烂明珠——长江三峡区。  相似文献   
36.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它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130.5~193.7℃和180~230MPa;l;形成深度约5~10km;总体岩层收缩量32.2%;总滑移距离1060m;活动时间上限127.65士38.29万年。它是燕山运动期间南北向挤压体制下,在黄陵背斜东、西两侧应力屏蔽区内派生的近东西向拉伸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相似文献   
37.
地铁盾构施工中的若干测量手段及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结合上海地铁2号线4个区间段的隧道轴线贯通测量的实际工程项目,阐述了隧道施工中地下测量工作所遇到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8.
本首先对草峪岭隧洞贯通测量的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并且应用测定的实际贯通偏差对照分析,叙述了贯通测量方案的可行性和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科学》2001,21(3):267-271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的孢粉学和沉积学等分析结果表明3000年来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连续的孢粉和粒度记录证实,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气候,东周-汉代后,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宁河洪水泛滥期,导致汉代文化层中断。此后不久,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短暂洪水暴发引起大面积坡面片流,导致坡积物的大量堆积,汉代之后该区频繁的兴涝灾害和山洪灾害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0.
岩体裂隙线贯通率的计算机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浩  吴晓玲  朱焕春 《岩土力学》2001,22(3):350-352
通过对工程范围内岩体裂隙的现场统计,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岩体裂隙网络进行平面模拟,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按概率统计学的观念,理论上提出了一种确定岩体裂隙搭接范围的方法,并据此对岩体裂隙的线贯通率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