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1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利用2010年6-7月的实测温盐、水位、海流等资料,结合风场数据,讨论了在台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粤东及闽南近岸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谱分析结果显示,沿岸风、水位、海流、近底层水温均具有3.5~4.0 d、5.0~5.5 d、8.3~9.0 d的波动周期,沿岸风的变化引起上升流强度在3~9 d周期上的波动;(2)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过程如下:利于上升流产生的局地风场发生变化时,沿岸风作用下产生的Ekman输运促使的上升流区水位的下降幅度发生改变,随即向岸方向的压强梯度力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沿岸流及近底层向岸流的增强或减弱,而近底层向岸流强度的改变又会引起近底层水温的变化;(3)相关分析及交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沿岸风的变化将在3 d以内影响上升流区近底层水温。以34 m向岸流代表近底层向岸流,则“沿岸风-水位-近底层向岸流-近底层水温”这一过程的响应时间依次为24 h、7 h、27 h左右。  相似文献   
102.
要津  王珍岩 《海洋科学》2017,41(10):1-9
上升流是长江口外海域的重要水文现象,为深入了解该海域上升流的活动特征及其月际变化,于2015年春季(4月、5月和6月)对长江口外海域的水文环境进行逐月综合调查,并以123°E断面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春季调查期间,长江口外海域始终存在上升流现象,是由台湾暖流挟带底层高盐海水自南向北不断推进,并在长江口外海域沿海底斜坡涌升而形成。上升流强度在春季逐月增大,表现为:上升流涌升高度逐月变浅,至6月高盐上升流水体的涌升高度已普遍抬升到约15 m以浅水层,最高达到约10 m水深处;其影响范围不断向北扩展。春季,上升流活动区上层海水的温、盐特征逐渐由相对低温、高盐转变为高温、低盐;位于下层的上升流水体的温、盐特征比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上升流活动区的温、盐跃层现象总体呈现出逐月增强的趋势,盐度跃层现象尤为显著,其水平分布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月扩大的变化趋势;跃层深度不断抬升。调查结果的月际变化特征表明,台湾暖流北进强度的逐月增大是导致春季长江口外上升流活动不断增强的主要因素;随着春季低盐长江冲淡水的强度和范围逐月增大,其与下层上升流挟带的高盐涌升水之间的跃层效应逐渐增强,对下层上升流的涌升有抑制作用;春季苏北沿岸流活动对该海域上升流现象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3.
近十年来台湾省海洋水文调查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5.
2002年夏季粤东外海的海洋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2002年7月22日至8月2日对粤东外海进行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区的水温、盐度和跃层的分布状况,并对粤东沿岸的上升冷水、海洋锋等海洋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个粤东沿岸都存在着下层冷水的涌升现象,该现象在大亚湾外海附近和广东总来外海附近尤为明显,从而导致粤东沿岸水等温线非常密集,产生上升流锋.上升流锋随着深度的增加有向外海扩展的趋势.此外,在台湾浅潍的南部,陆架的坡析处和东沙群岛的东例以及西南部海战似乎也有下层冷水涌升的迹象.东沙群岛的北侧和西部海战有暖水中心存在,该暖水中心可能是离岸的表层水离异一定距离后发生下沉所致.珠江口的东例出现高温低盐水,其低盐水舌向东伸展,可达大亚湾口外海,等盐度线非常密集,是一个非常强的冲淡水羽状锋。  相似文献   
106.
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浮游介形虫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介形虫基本属暖水性种类,其中以终生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占优势(74.5%),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maimai和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为优势种。外海种和近岸种一般都分别在台湾浅滩南部和福建沿岸水城形成密集区,并向相反方向扩散。夏季(6月)的垂直分布表明,近岸密集区的介形虫载浮于涌升水的上层,远岸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与次表层水爬坡涌升现象颇为一致。秩季(11月)的垂直分布则反映出沿岸偏低温、低盐水向外扩展的趋势。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短形小浮萤Microconchoecia curta等的出现,对夏季近岸上升流的存在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长江口海域温、盐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位于黄海和东海的分界处。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对长江口海区进行了水文调查,调查范围为124°E以西,30°45''N以北,32°N以南的黄海和东海区域(图1)。 本海区属中纬度季风区,水深一般不超过50m,气象因素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很大。冬季盛行偏北风,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频频南下,因海面冷却和蒸发造成的垂直对流可直达海底。夏季盛行偏南风,并常有台风侵扰。 长江径流量十分充沛,每年约有9240亿立方米的淡水人海,约占进入黄海、东海的径流量的80%。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1%。充足的淡水入海和海面的增温影响,使调查海区水体在夏季明显分层,并形成强大的淡水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此淡水舌不是沿长江入海口门的方向指向东南,而是经常转向东北方向,并且转角的大小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长江口区的潮流比较大,潮混合对这里的水文要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有重要影响。长江口是部分混合型即B型为主的河口(沈焕庭等,1986) ,发达的潮混合和充沛的径流输入,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河口区的盐度垂直分布有时呈垂直均匀状态,有时呈层化状态。 长江口海区南部有台湾暖流北上,其延续体可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长江口北面有苏北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南下。北上的台湾暖流和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同长江冲淡水相互交汇、混合,对长江口区的水文要素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 以下我们根据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调查所得资料和部分历史资料,对长江口海区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作一扼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108.
印度西海岸门格洛尔(Mangalore)滨外内陆架沉积物岩心的上升流记录A.C.Narayana等沉积柱中保存的上升特征已得到各大洋主要上升区域的资料所证明(PrelWL等,1980;DivakarNaiduP等,1996)。沿印度西部陆架观察到的上...  相似文献   
109.
东海和南黄海夏季环流的斜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王辉 《海洋与湖沼》1996,27(1):73-78
基于拉格朗日余流及其输运过程的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引进了黑潮边界力及长江径流,给出了东海和南黄海的夏季环流及上升流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黑潮西侧存在着台湾-对马暖流系统;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来自台湾暖流、黑潮、东海混合水和西朝鲜沿岸流;黄海暖流主要来源于东海混合水,表面有部分来自对马暖流;闽浙沿岸存在上升流区且构成一带状区域;在长江口外、东海东北部和陆坡上也存在在上升流式;陆坡处上升流  相似文献   
110.
风对福建中部沿岸春、夏季水文结构和上升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冠惠 《海洋科学》1991,15(4):48-53
本文对台湾海峡西侧海坛岛附近海域风情与附近岸站的风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上风情和岸站风情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不同季风的作用下,海域温、盐度呈现不同类型的分布。风情的短期变化对上升流的强弱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