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1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2006年夏季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6年夏季广东、海南、广西近海的海洋水文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的空间结构特征, 探讨风场、风应力旋度对上升流的影响以及上升流区水温、海流、海平面对上升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区并非相互独立, 从10 m层以下已经连成一片。琼东沿岸上升流主要由夏季西南季风驱动而产生, 风应力旋度也有一定贡献。琼东沿岸上升流的强度比粤西强。琼东沿岸海域的上层海水(18 m以浅)以离岸运动为主, 中下层海水以向岸运动为主。上层的离岸流速大于中下层的向岸流速。琼东沿岸的上升流现象是间歇性的, 与沿岸风速强弱有关。琼东沿岸海域海平面的升降与上升流的强弱有良好的关系, 上升流的强弱滞后于海平面的升降约1~2 d。  相似文献   
122.
南海北部夏季沿岸上升流近百年的强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全谱直读ICP-AES技术测定了海南岛东部(琼东)沿岸上升流区域滨珊瑚1906—1996年的Sr/Ca比值。结果显示珊瑚Sr/Ca比值重建的琼东海域的夏季海表温度偏低,强烈地受到东亚夏季风引起沿岸冷上升流的影响。结合西沙海域的滨珊瑚海表温度记录,首次重建了1906~1993年琼东沿岸风生上升流的强度指数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琼东上升流于1906~1993期间整体呈加强趋势,并具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同全球趋暖密切相关。此外,重建的上升流强度指数序列还揭示了大尺度环流——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对琼东上升流强度变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3.
眼球状石灰岩是华南地区中二叠统常见的一种碳酸盐岩岩石类型,由“眼球”和“眼皮”组成,广泛分布于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关于眼球状石灰岩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笔者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评述:对眼球状石灰岩的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其各种成因观点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眼球状石灰岩特征研究存在的争议,指出了下一步研究应关注的方面,尤其是在微观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同时认为眼球状石灰岩的石油地质意义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4.
冰期海洋生产率的增高可能为降低冰期大气CO2分压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因素促进了海洋生产率的提高:(1)强的风力作用使赤道洋流和沿岸上升流加强;(2)上升水体营养成分的增加,反过来,这又要受全球营养物质重新分配的机制控制;(3)来源于陆地的、携带营养物质的河水和(或)粉尘的增加。海洋高生产率对降低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125.
南海中西部渔场上升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西部海域是我国外海渔业开发的潜在渔场之一,摸清该海域的物理环境特征可为我国开发中西部渔场提供参考。本文以遥感风场和海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3~2012年西南季风期起止时间的年变化、上升流中心位置时空变动以及风场对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中西部海域,西南季风期通常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西南季风持续天数平均值为129.4 d,其中,风向角呈51°~60°的天数最多,占总季风天数的21.98%,西南季风期持续时间有增加的现象。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范围为11°~15°N,109°~112°E。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近岸移动,在纬向上向高纬度移动;平均风速增加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离岸方向移动,在纬向上向低纬度移动;当西南季风期平均风向角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低纬度移动,平均风向角增大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高纬度移动。此外,发现厄尔尼诺年此上升流面积显著大于非厄尔尼诺年,而最低温度比2003~2012年平均最低温度低1.3℃。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采用漂流浮标数据、多种卫星数据及全球高分辨率的温盐剖面数据,探讨海洋近表层流和上层温盐对1215号台风"天秤"的响应。在距离强台风"天秤"中心的50km处测到了2.3m?s?1的近表层流速,但在其他类似情况下测到的流速却不足1m?s?1,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为:位于冷暖水团交汇锋面区的漂流浮标流向多变,因而平均流速较慢。此外,在强台风过境后1~2d过境轨迹的两边和强台风过境后5~6d过境轨迹右边的海洋上层均发生了强烈的垂直混合,使得温度降低,盐度增加;混合层以下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流特征,说明台风的气旋式应力引起了海洋温跃层的强烈抬升,对上层海洋起到"冷抽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台湾浅滩阻塞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台湾岛西南横跨海峡的台湾浅滩处的水深不足20m(图1),它对于平均水深50m的台湾海峡中的流动有明显的阻塞作用.为了了解台湾暖流在浅滩附近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对浅滩阻塞的动力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8.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溶解饱和度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9.
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根据 1 985年 8月的调查资料 ,讨论了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在长江口外 ,大约在 1 2 2°2 0′— 1 2 3°1 0′E、31°0 0′— 32°0 0′N海区存在着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的抬升现象 ;伴随这种上升运动 ,于 5— 1 0m层 ,在上述高盐冷水区明显地存在一个低溶解氧、高营养盐区。资料表明 ,该低氧、高营养盐海水不是直接来自表层的长江冲淡水 ,而是来自深底层的变性后的台湾暖流水。分析表明 ,长江口外的浮游植物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上升流区基本一致 ,两者比较浮游植物高值区略向东南方向偏移约 1 5— 2 0km。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偏离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上升流中心区水温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0.
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李立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2000,19(2):147-156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匀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有韩江冲淡水、上升流、南海水、和黑潮水等。它们的交汇形成了韩江冲淡水羽状锋、台湾浅滩上升流锋、黑潮锋、以及陆架/陆坡锋等的三维锋结构。韩江冲淡水和上升汉对夏季海崃南部浅海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