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21.
末次间冰期有着丰富的重建和模拟资料,为研究未来温暖气候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考.然而,关于末次间冰期的东亚气候,模拟与重建的结果间长期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模拟结果普遍较重建结果更为冷干.本研究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探讨了在末次间冰期模拟试验中纳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能否减少模式-数据的不匹配.该试验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情况下东亚地区会产生一定的增温增湿效应,但不足以消除模式-数据不匹配.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探讨了其它可能造成不匹配的因素以供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2.
古ENSO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在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领域中崭露头角的热点问题——古ENSO研究的前沿进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从观测和气候模拟两方面对集中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焦点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时段:早-中全新世的厄尔尼诺的减弱;末次冰期中的ENSO循环及其与高纬气候的联系;以及末次间冰期的ENSO现象.其中对早-中全新世时期的ENSO减弱的相对成熟的“岁差”机制做了详细总结,而对另两个时段的矛盾和问题做了简要整理和概括.建议在今后的古ENSO研究中,除观测外,要注意提高对古ENSO进行动力模拟研究的比重,两者相互配合来增加对ENSO循环和气候背景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ENSO预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3.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TMS5e层段由16层风成砂、11层湖积黄土和5层湖相沉积构成,其年代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5e。分析结果表明,TMS5e的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PMnSrRbVCrZnNiCuNb。就平均值来看,古流动沙丘砂的各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其次为古半固定-固定沙丘砂,但两者的各微量元素含量都明显低于整个TMS5e层段相应平均值;黄土状亚砂土微量元素含量稍低于整个TMS5e层段相应平均值;湖相沉积和湖积黄土的各微量元素含量相差较小,且明显都高于整个TMS5e层段、古流动沙丘砂和黄土状亚砂土的平均值。土门剖面TMS5e层段的微量元素指示的MIS5e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气候是不稳定的,经历了14.5次暖湿与冷干交替的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TMS5e5(139~129.30ka BP)、TMS5e4(129.30~124ka BP)、TMS5e3(124~119.50ka BP)、TMS5e2(119.5~116.5ka BP)和TMS5e1(116.5~113.70ka BP)等5个亚段,分别可与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所反映的MIS5e5、MIS5e4、MIS5e3、MIS5e2、MIS5e1等气候波动在性质和相位上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4.
对比研究中国半干旱-湿润气候区的黄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TOC)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所揭示的植被演替过程,能够为认识这些地区植被变化规律提供新的依据.迄今,秦岭以南亚热带地区土壤δ13CTOC与植被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黄土高原地区的联系还不清楚.本研究选取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的镇北台、西峰、洛川,以及秦岭地区的洛宁和长江下游的镇江等5个代表性黄土剖面,对其δ13CTO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润区黄土δ13CTOC在间冰期偏正,在冰期偏负,可以反映季风强度的变化.末次间冰期以来湿润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区的植被是以C4草本为主的C4/C3混合的草地.温度满足一定条件后,季风降水变化可能是控制半湿润-湿润区黄土沉积上覆C3/C4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5.
岭南东江流域碧寿洞哺乳动物化石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以南(简称“岭南”)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经2008年再次考察与发掘,新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1属11种.这是继2000年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现已总计达6目21属21种.经研究,其属末次间冰期O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组成特别是其中典型热带成员中国犀、华南巨獏、长臂猿的存在,反映了当...  相似文献   
126.
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劲松  王永  闵隆瑞  陈兴强 《地质论评》2012,58(6):1121-1132
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对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古环境波动及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有良好的地质记录.流域内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交错互层,发育有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并含有河套人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丰富的文化遗迹.从其发现定名至今,就得到了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流域内出露的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全新世大沟湾组、滴哨沟湾组和范家沟湾组,这与古气候代用指标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有很好的阶段响应.本文通过对滴哨沟湾和米浪沟湾剖面研究进展的回顾和总结,认为在建立精确的地层年代序列,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古环境历史,明确萨拉乌苏动物群及文化层的归属和厘定萨拉乌苏组沉积相等方面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7.
岭南东江流域末次间冰期强网纹红土主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下部含一套总厚约4.35 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热释光(TL)年龄为(71.4 ±6.6)ka B.P.;与邻区地层对比推测,该强网纹红土形成时代为末次间冰期.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和TFe为主,分布范围依次60.32%~67.81%、17.52%一21.32%和4.17%-5.96%;干旱型元素Na2O、CaO和MgO含量均小于0.50%,表现为强烈淋溶.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化学蚀变指数)值都表明其属中等富铝化红土,其风化强度稍低于广西百色网纹红土而接近于江西修水网纹红土.  相似文献   
128.
Following the precedence alread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INQUA Congress in 1932, the Middle/Upper (Late) Pleistocene boundary is defined at the base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the Eemian Stage. It is proposed that a high-resolution core sequence from the Amsterdam Terminal (the Eemian Stage parastratotype) should constitute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Upper (Late) Pleistocene Subseries (Quaternary System/Period).  相似文献   
129.
IODP347航次的目标是在波罗的海不同的地点获取末次间冰期—冰期时期的沉积物,重点解决4个主要科学问题。它们是:(1)气候和海平面动态变化,包括MIS 5期的起始与结束;(2)末次冰期MIS4-MIS 2期变化的复杂性;(3)冰期和全新世(MIS 2-MIS1)的气候特征;(4)波罗的海盆地(BSB)深部生物圈。BSB作为欧洲最大的陆内海盆地,巨厚、连续且完整的沉积记录时限可达14万年,这里的高沉积速率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0.
古气候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黄建斌  闻新宇 《气象》2012,38(3):257-265
回顾了近20~30年古气候的研究进展,包括下列问题:雪球和热力极大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古季风、D/O循环和H事件、全新世季风、全新世气候突变、气候变化与古文明、近2000年的气候。研究表明,第四纪前的气候变化中CO_2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O_2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这说明虽然影响机制不同,但是温室气体和气候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地球目前处于间冰期,面临着冰期来临的威胁。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可能推迟下一次冰期的到来。21世纪全球变暖仍将继续,人们可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变暖的速率,以及可能达到的变暖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