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研究剖面位于洛川源北部的富县县城东郊。剖面由第一层古土壤(S_1)、马兰黄土(L_1)和全新世古土壤(S_0)组成。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地层中孢粉非常丰富,为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提供了可靠依据。S_1的植被是以榛、菊、蒿为主的疏林草原,有亚热带树种出现,反映了末次冰期的温湿气候。L_1时主要为菊、蒿干草原,气候冷干,其间有四次乔木增多期,反映了末次间冰期中有四次间冰阶的相对温湿气候波动。近代耕土中为以松、藜、中华卷柏为主的森林草原,反映了全新世某个时期比较温凉干旱的气候。  相似文献   
132.
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记录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8,他引:111  
通过对古里雅309m冰芯上部268m的研究,重建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古里雅冰芯 δ~(18)O的研究,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冰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a,b,c,d,e 5个亚阶段.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明确地显示了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驱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古里雅冰芯记录与北极格陵兰冰芯和南极Vostok冰芯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些相距遥远、不同地区冰芯所记录的大的冷暖事件变化是一致的.但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是不一致的.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相似文献   
133.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堆积模式,并定量计算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公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相似文献   
134.
末次间冰期以来我国东部沙区的古季风变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根据130ka BP以来东部沙区的地质记录,将本区古季风划分为末次间冰期(130~70kaBP)夏季风为主时期、末次冰期(70~10kaBP)冬季风为主时期和冰后期(10kaBP至今)夏季风为主的不稳定时期3个演化时期,以及末次间冰期(120ka BP和100~95kaBP)冬季风增强期、末次冰期(59~21kaBP)夏季风增强期、冰后期早全新世(10~7.5kaBP)夏季风增强期、中全新世(7.5~4kaBP)夏季风鼎盛期和晚全新世(4kaBP至今)夏季风衰弱期等若干阶段。冬、夏季风的转换以突变为主。夏季风北界位置从末次间冰期的马鬃山-乌兰巴托退至末次冰期的黄土高原砂黄土带北界附近,复又进到全新世最佳期的山丹-雅布赖山一带,最后退到现代阴山北麓-呼伦贝尔一线,反映东亚季风环流的夏季风呈现波动减弱的趋势。影响季风变迁的因素复杂,特别是全新世期间的短周期波动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35.
郑洪波 Rolph  T 《第四纪研究》1996,16(4):329-337
环县剖面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层古土壤S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存在两个地磁场异常。通过剖面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建立了地磁场变化的时间序列。S1上部记录的地磁场异常,年龄与挪威-格陵兰海及大西洋中发现的地磁异常年龄相当。S1下部的地磁异常,以磁偏角方向强烈摆动,偶极磁场强度明显下降为特征,其年龄与报道的布莱克事件的年龄相当,也与索马里海和地中海所记录的大幅度偶极磁场减弱相吻合,但与西宁剖面的记录不同的是,环县剖面记录的地磁场从没有达到完全的倒转,VGP曲线表现为围绕采样点旋转的经过南半球低纬地区的大环。这些特征表明,在偶极磁场减弱期,具有强烈区域性的非偶极磁场的变化可能对地磁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6.
M Gr 《海洋地质前沿》2004,20(4):14-16
Ceara海隆ODP92 7站位(5°2 7 7′N ,44°2 8 8′W )的陆源和钙质粉砂组分的颗粒分析,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稳定同位素(C Wuellerstorfi的δ1 3C、δ1 8O值)保存数据被用来重建0 3~0 8Ma时段底层流的强度、水体交换和深层水碳酸盐溶蚀变化的历史。与间冰期相比,冰期一般具有陆源粉砂组分的平均粒径较小、δ1 3C值较低和浮游有孔虫保存较差的特征,表明底层流的流速较快、营养成分较高和深层水的溶蚀性较强。与此相反,较大的平均粒径、高δ1 3C值和保存完好的浮游有孔虫表明,间冰期存在强环流和水体交换好的深水团。上述变化与大西…  相似文献   
137.
从 2 0世纪初开始 ,在夏季日照变化显著的北半球高纬地区 ,可以发现日照和气候之间的联系 ,通常认为夏至期间在 6 5°N的大气层顶部 (TOA)的日照反映了使全球气候变化的太阳引力。这里与Berger等 ( 1 981 )的结论进行商讨 ,他们将两个半球不同纬度大气层顶部日照的月变化与Hays等 ( 1 976 )的大洋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相关分析 ,最高正相关 (P≤ 0 0 1 )出现于 9月而不是在 6月 ,是在 3个代表热带的纬度上 ( 2 5°N ,5°N ,和 1 5°S)而不是在高纬地区。 3月所有进行试验的纬度 ( 85°N ,6 5°N ,45°N ,2 5°N ,5°N ,1 5°S ,3 5°S…  相似文献   
138.
选取高分辨率黄土剖面是深入研究末次间冰期东亚气候变化的首要前提. 通过对六盘山东、西部两个高分辨率S1地层记录的对比研究, 发现两剖面S1地层均发育5层古土壤、堆积4层黄土, 指示MIS5阶段存在5次强夏季风事件和4次强冬季风事件. 这些气候事件与东亚季风区的其他记录及NGRIP冰芯记录、北大西洋钻孔记录中的冷、暖事件呈现良好对应关系, 暗示在末次间冰期, 北半球气候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地层中与5a, 5c亚阶段相对应的层位, 均发育有两古土壤亚层及堆积一黄土层, 与5e相比, 5a, 5c则表现出更大的波动幅度和更多千年尺度上的快速波动, 而5e亚阶段的气候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39.
从会宁末次间冰期土壤看北大西洋气候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会宁李家塬与新庄塬高分辨率黄土剖面的粒度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氧同位素阶段5e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气候环境.该结果与格陵兰冰芯GRIP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140.
南海北部末次间冰期早期的突然降温事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南海北部陆坡ODP1144站96.49-137.6 mcd 1)井段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与δ18O测定表明末次间冰期(MIS 5.5即5 e)内发生过一次表层海水突然降温的事 件, 冬季水温下降幅度可达7.5℃, 表层水δ18O值也下降1.2‰. 此次降温事件在西欧和北大西洋均已发现, 相互可以对比, 但南海记录的降温事件更加强烈. 此次事件推测由中低纬地区而非极地冰盖引起; 由于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对此次降温事件反映最为强烈, 有可能与西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古海洋学变化有关. 此次事件可认为属“新仙女木期”式的降温, 表明末次间冰期气候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