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回顾了国内外第四纪气候温暖期:末次间冰期(130~115 kaBP)、末次间冰阶(40~30 kaBP)的古气候模拟研究,评述了气候模拟的模式及方案、模拟实验边界条件和主要模拟结果,进而讨论第四纪温暖期的气候变化动力机制,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全球气候变暖机制的认识,从而为全球温室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2.
崂山顶、涧、沟、坡、麓、滩、岬-带巨砾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崂山的地貌景观十分复杂,形成众多的奇山异石。研究发现:更新世期间,崂山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从水下到山巅都留下古冰川活动的印记。崂山的冰碛物具有不成层、无分选、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由带有磨光面的、个体差别很大的和带有棱角的岩块、砂等堆积而成,部分冰碛物伸入海下。崂山古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貌主要有终碛堤、冰碛丘陵和侧碛堤三种类型。崂山古冰川侵蚀地貌有:(1)拖蚀(拔蚀)岩块;(2)磨光面;(3)古冰斗;(4)“刃脊”、角峰、哑口;(5)削断山嘴“U”型谷;(6)冰臼。崂山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崂山地貌演化和第四纪黄渤海陆架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敖然 《地理教学》1994,(6):20-21
冰期指冰川的扩展时期。人们喻“冰川是挂在地球胸膛上的温度表”。冰川是人们推断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冰川扩展意味着气候寒冷,冰川消退则意味着气候温暖。在地球气候史中,全球平均温度经历着周期性的冷热变化。冰朝和间冰期的更替就是地球长时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突出表征。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富县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45.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trata in the Milanggouwan sec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on the Ordos Plateau, China, have 8.5 sedimentary cycles composed alternately of eolian dune sands,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and paleosol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CaCO3 and paleo-ecology indicated by fossils in the reg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edimentation cycles resulted from dry-cold and warm-humid climate fluctuation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and CaCO3 contents in stratigraphic sectors Ⅰ, Ⅲ, Ⅴ and Ⅱ, Ⅳ basically respectively present peaks and low vales, and the former three can in time correlate with MIS5a, MIS5c and MIS5e successively and the latter two with MIS5b and MIS5d. In addition, some horizons of eolian dune sands and the low vales of their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CaCO3 are also correlated with 6 periods of cooling events indicated by the higher content of foraminifer 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S.) documented in the V29-191 drill 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the cold events recorded by δ^18O in the ice cores in GRIP, especially with 9 periods of dust events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46.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流人海的黄河发育,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黄海陆架的演变有着紧密的成因联系,是综合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从宏观上看,只有晋豫间的三门峡基岩河谷被贯通,才称得上黄河干流形成。现今黄河三门峡水库区是经典的三门系分布区,古三门湖的粗碎屑沉积物来自北边的中条山和东南边的帽山。以三门系沉积终结为标志的古湖消亡,是东流黄河得以形成的前提。山西平陆黄底河地层剖面,相当完整而正确地表示了三门系的层序和层位。湖相和河湖相三门系的最高层位应为厚的36m的白砂层,其上盖有薄层砾石并发育浅红色风化壳,上覆无明显古土壤层的黄土。白砂层从黄底村向东尖灭,向西增厚,其中见砾石透镜体和粘土夹  相似文献   
47.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现代季风区边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高度不稳定性。末次间冰期以来历经多次北进南退移动和暖湿、冷干变化。依据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叠覆更替的沉积序列和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对末次间冰期以来,尤其是特征时期边界带的位置进行了讨论。其中,盛冰期时移动幅度最大,南界可能达30°N左右;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气候鼎盛期最靠西北,南界在古长城以北。全球冰期-间冰期波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是控制边界带移动和气候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8.
过去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系统的历史信息是评估全球变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些年,过去气候研究中发现了气候的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证据大多出现在冰期,或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并认为这是冰盖的成冰与溶解过程造成海水铅直运动的结果。近些年,过去气候研究还发现在间冰期中也出现突变。我国的历史文献、冰芯和沉积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恢复工作发现近2000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存在着突变事件。因此,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即间冰期气候的稳定性问题。如果气候突变的证据增多,那意味着气候系统很可能按两种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49.
我国东部晚第四纪气候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第四纪气候演变有3个主要阶段:最后间冰期、大理冰期和冰后期。最后间冰期分3个暖期和2个冰期,最高温高于现在4℃。大理冰期分3个副冰期和2个副间冰期,最低温低于现在8—13℃;但冰暖变幅7—8℃的气候旋回可达10个。冰后期气候变化分4个阶段,冷暖变幅仅5-6℃。气候变化全过程表明,未来气候趋向变冷,人为影响只能起减缓或促进作用,而不能转变总趋向。  相似文献   
50.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洞穴石笋的高分辨定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和填补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1号石笋进行 11件TIMS U系测年和 79件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 10 9.0 0kaB.P.至 6 5.90kaB.P.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石笋在大于 10 9.0 0kaB.P.前开始生长,于 6 5.90kaB.P.后停止生长,平均沉积速率为 4.5 8mm/ 10 0a,属晚更新世的沉积产物。七星洞 1号石笋剖面的研究揭示,其年龄和δ18O同位素的变化,可以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第五阶段中的 5a、5b、5c和第四阶段的早期进行对比。它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在 10 9.0~ 10 2.5kaB.P.和 86.6~ 78.92kaB.P.时段,显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较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δ18O偏负,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 10 2.5~ 86.6kaB.P.时段,显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强度减弱,受东亚冬季风影响强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降水减少,δ18O稍趋向偏正,表现为冷凉半湿润-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而在 78.92~ 6 5.6kaB.P.时段,显示东亚冬季风强盛和受西北风影响较强,海表温度下降,大气温度降低,降水量较少,δ13O偏重,δ13 C偏正 (C4植物占 95 % ),表现为严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