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8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1010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3921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7篇
  1947年   4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6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贵州省三丹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石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道  赵征 《贵州地质》1996,13(2):135-138
贵州省三丹地区中、上寒武统由台地相娄山关组斜坡相都柳江组、杨家湾组和三都组构成,台地相与斜坡相呈相变关系。区域地质填图和地层剖面研究表明:中晚寒武世的台地及其前缘斜坡是中寒武世早期区域性缓坡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3.
下地壳捕虏体是研究深部地壳成分的依据,是提供深部地壳的重要信息源,因此对下地壳捕虏体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4.
南京下蜀土的岩石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峰宇  李立文 《岩石学报》1996,12(3):491-497
对南京附近的下蜀土进行了岩石磁学测定,通过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研究了它的沉积磁性组构特征,下蜀土的各异向性很不明显,各向异性废P小于水成岩的P值(>1.02),且与困面理度F高度相关,与磁线理度L相关不明显,这种特征与中国中部风成黄土极相似。对新生圩剖面进行的磁化率测量发现用化率曲线上有7个旋回的波峰、波谷变化,这与剖面中的古土壤-黄土系列相一致,说明下蜀土的剖面磁化率同样可以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反映古气候冷暧变化的物理参数。对典型下蜀土样品进行的低温磁化率测量揭示出古土壤和黄土的成颗粒的构成不同,古土壤以超顺磁质为主,黄土以顺磁质为主。细小磁颗粒在古土壤中的积聚可能与古土壤的发育及古气候的暧湿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5.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1997,13(1):111-120
华南地区下二叠统的层状硅岩分布较稳定,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并据此可分为放射虫硅岩、海绵骨针硅岩和贫化石硅岩。化学成分特点和硅氧同位素值,具有生物化学成因硅岩的特征,与火山成因和热水成因的硅岩也有一定联系。层状硅岩的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硅质生物、上升洋流和水平洋流则是硅质富集、保存和沉淀的主要因素,而海底火山和热水活动的参与也起到一定促进。层状硅岩中有机碳含量丰富,平均0.69%,是潜在的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6.
介绍了对滇东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层序的基本特征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确定有10个层序,其时限为1~10Ma,其中下寒统武有6个,中、上寒武统各2个。此外还划分出次层序27个、组合层序2个。此项研究工作对本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界线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1)沧浪铺阶生物地层的争论,是由于滇东存在两个Ⅰ型层序边界,乌龙箐段与红井哨段为假整合关系,故生物带发育不完整;(2)双龙潭组与西王庙组应为同时异相沉积体;(3)双龙潭组顶部时限,以SB2i为标志,应与娄山关组底部边界对比,故可能上延至晚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7.
宜黄地区是赣中南浅变质岩系与武夷中深变质岩系的交接地带,通过1∶5万地质填图已证实,两套变质岩系具有相同的原岩建造和变形历史,其变质作用具“空间上渐变过渡,时间上渐进演化”之特点,较好地反映了加里东造山作用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玩宏  沈平 《沉积学报》1997,15(3):72-77
本文着重报道了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首次在采自该层位的样品中检出丰富的正烷烃、链状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测试结果显示:正烷烃图谱呈双驼峰形,碳数分布为nC15~nC35,以nC18为主峰碳,nC29为次主峰碳,C-21/C+22为0.77~1.02,OEP为0.94~1.04;植烷占优势,Pr/Ph为0.40~0.46;藿烷碳数为C27~C35,以C30占优势,C27+C29<C+31;仅见碳数分布为C20~C29的长链三环二萜烷,以C28为主峰碳;甾烷丰度顺序为C29甾烷>C27甾烷>C28甾烷,同时检出了孕甾烷和4-甲基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出还原环境特点,且可能主要来自藻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