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一次强降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其他气象资料,对2004年6月22~24日湘西北地区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起的暴雨、大暴雨的回波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大暴雨的基本反射率因子一般为30~50dBz,而且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在基本速度图上,暴雨、大暴雨区往往与大速度区相对应,有的地方还存在“逆风区”,它可以作为暴雨预报的一个判据.  相似文献   
172.
广西一次特大暴雨的MCC演变过程及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6月初广西-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850 hPa低涡切变、500 hPa高原槽和地面静止锋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较强的能量锋区、中低层明显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及高层下伸呈漏斗状分布的θsc和明显的湿度锋是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有利天气模型,而高对流有效位能、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较大的低层湿度和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发生、发展.(2)贵州西部-河池向东南方向移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云团与桂东南西北上的MCS云团在桂中合并后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该MCC在桂中长时间停滞后缓慢东移、南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云图特征.(3)雷达回波显示,此次过程期间广西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积层混合型降雨回波,其入流区呈西北-东南向的强回波带上有多个强对流风暴发展,强回波带前期长时间稳定少变及后期缓慢偏东移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广西中西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的重要原因.位于来宾市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属于低质心对流系统,在发展阶段,风暴呈超级单体回波钩状结构,并包含着一个与低层弱回波相联系的前侧“V”形缺口,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弱中气旋;在强盛阶段,风暴呈波状,反射率因子由低往高向低层入流倾斜,其有前侧和左后侧分别存在“V”形缺口,低层入流位于风暴前侧的“V”形缺口上,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是一个中等强度、发展成熟的中气旋,后侧有较强的下沉后侧入流.  相似文献   
173.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子;②MCC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中层有短波槽、低层有冷暖切变线和范围宽广的西南急流带,强盛西南急流给暴雨区提供充足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西南暖湿气流维持、边界层暖切变线形成且稳定少动对MCC形成起关键作用,在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干冷与暖湿空气交汇出现锋生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MCC在此处形成。能量锋生与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气流耦合可能是导致MCC发展主要动力强迫机制;③MCC环境流场表现为对流层上部为反气旋性辐散环流,中层和低层均为气旋性辐合环流,从低层到中层正涡度柱连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涡度柱,中低层深厚辐合为MCC维持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4.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大范围的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5.
块状搬运复合体是深水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状搬运沉积对深水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探讨了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识别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研究发现: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边界变化大,内部常见滑块、推覆体和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往往不是油气勘探的首先目标,但可形成潜在的深水地层圈闭,同时还可以作为盖层和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6.
用常规天气图、云图资料及LAFS、MM4客观分析资料,对1993年8月4日傍晚到夜间生成于鲁西南地区的一个由低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本的环境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产生于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风带高脊后部、低层低涡前部的地面东西向弱静止锋附近。产生前,其环境大气已处于极端不稳定状态下。低空偏南急流不断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处于对流不稳定区内的静止锋上,被强迫抬升激发出的中β对流云团,在低涡前部合并加强,最终导致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7.
178.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个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段旭  李英 《大气科学》2001,25(5):676-682
利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资料和有限区域暴雨预报模式(HLAFS)分析场,对1999年6月6日低纬高原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与滇缅高压之间辐合区中;受两高之间辐合区及云贵高原地形的影响,MCC位于500hPa一个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上,垂直速度中心强度比其他地区的MCC约大1倍,无辐散层位于400~500hPa之间,北侧准静止锋锋区很强.  相似文献   
179.
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本文普查了1983—1986年4—9月我国西南-华南地区MCC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以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的形成和成熟期的结构、云顶黑体温度(T_(BB))演变过程及降水等。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