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7篇
  免费   2775篇
  国内免费   3310篇
测绘学   469篇
大气科学   1552篇
地球物理   2247篇
地质学   10998篇
海洋学   737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1361篇
自然地理   2148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487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691篇
  2020年   492篇
  2019年   684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473篇
  2016年   520篇
  2015年   604篇
  2014年   1031篇
  2013年   767篇
  2012年   892篇
  2011年   987篇
  2010年   890篇
  2009年   897篇
  2008年   967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720篇
  2005年   660篇
  2004年   551篇
  2003年   675篇
  2002年   583篇
  2001年   521篇
  2000年   427篇
  1999年   424篇
  1998年   390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382篇
  1995年   360篇
  1994年   286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利用2009-01—2013-05月发生在赣西北地区的233次M L≥1.0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了阳新台、九江台、修水台、高安台、宜春台的P波S波的衰减,结果显示,除修水台最佳流逝时间约为60 s外,其他四个台站的最佳流逝时间为30 s左右;九江-瑞昌震区内平均P波和S波的Q值分别为:Q P(f)=(15.97±1.87)f(1.66±0.06)和Q S(f)=(25.27±1.90)f(1.15±0.04)。  相似文献   
992.
Status of the Recent Declining of Arctic Sea Ice Stud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past 30 years, a large-scal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Arctic climatic system, which had never been observed before 1980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ctic sea ice experienced a special evolution with more and more rapidly dramatic declining. In this circumstance, the Arctic sea ice became a new focus of the Arctic research. The recent advancements about abrupt change of the Arctic sea ic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revious analys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accelerated declining trend of Arctic sea ice extent in the past 30 years, based on in-situ and satellite-based observations of atmosphere,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 Especially in summer, the rate of decrease for the ice extents was above 10% per decade. In present paper,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tic sea ice and its possible cause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i.e. the sea ice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sea ice, ocean and atmosphere and its respons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global and arctic climate system.  相似文献   
993.
桑塔木地区三叠系曲流河三角洲存在证据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厘清桑塔木地区三叠系砂体成因类型,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岩心、钻测井、分析化验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碎屑岩的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的空间展布、地震反射特征等.结果表明:三叠系TⅡ油组具有粒度细、分选磨圆好、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呈指状产出,地震剖面上具有前积反射构型,典型相干体地层切片见曲流特征的特点,是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同时,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6种微相,其中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水上分流河道及河漫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3种微相;区内TⅡ油组以发育北部和西南部2个主要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为主,其中北部三角洲规模大,平原和前缘亚相较发育,西南部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该三角洲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及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本文运用数学地质理论中的马尔柯夫链分析方法,对苏皖北部地区及鲁西南地区晚元古代地层进行了初步研究。文中选择6条比较典型的剖面,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转移概率、极限概率、差值阵、置换分析和熵分析等方面的计算,并对所得结果做了相应的地质解释。分析结果,从定量方面揭示出了晚元古代时期苏皖海盆基底的“波动”史及其上覆地层的主要沉积韵律类型,以及盆地内不同部位、不同时代岩性变化的主要趋势及其阶段性;并认为,在晚元古代早期苏皖海盆中很可能同时存在有南、北两个沉积中心,而并非像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只有一个沉积中心。  相似文献   
995.
多源遥感数据的降水空间降尺度研究——以川渝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传统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单点数据,不能有效地反映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目前,以遥感数据获取的降水产品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地形地势复杂区域,遥感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与数据精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因此,本文以四川重庆(川渝)地区为例,通过建立降水产品降尺度算法,以实现降水产品的降尺度估算,提高降水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依据在不同尺度下(0.25°、0.50°、0.75°和1.00°),TRMM 3B43、地理因子,以及MOD13A3(NDVI)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对比这4种尺度下的回归模型,选择其中精度最高的作为最终的降尺度算法,然后再把这种降尺度算法应用到1 km分辨率下进行降水估算。进一步,以区域差异分析(GDA)和区域比率分析法(GRA)对降尺度估算的降水数据进行校正,并结合部分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降尺度算法是可靠的,能有效提升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同时GDA和GRA校正方法能减小误差,进一步提升降水估算的精度,满足区域地表过程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6.
熊耳群为玄武粗安岩-英安流纹岩组合,大红口组为粗面岩组合,属B类的过渡型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具以太华群为岩浆房的壳幔混染型成因;秦岭群和宽坪群为变拉斑玄武岩建造,属A类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具幔源型成因;二郎坪群和丹凤群属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C类石英角斑岩浆系列与A类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共存,具壳幔双层混合型成因。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青海省鄂拉山地区找矿远景,基于该区最新一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提炼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之元素分布特征、元素组合特征、元素异常特征,认为该区主要成矿元素为W,Sn,Mo,Bi,Ag,Cu,Pb,Zn,Au,Sb;并指出该类成矿元素多在元古宙和古生代的地层中明显富集;主要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和热液充填型。结合已知成矿地质条件,最终优选出4个找矿远景区,为该区域提供了较明确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8.
内蒙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地层发育良好,岩性相对稳定,变质、变形程度较低,是研究区范围内早二叠世地层层序研究的理想地区。该课题逐层实测了寿山沟组剖面,从剖面的岩性地层入手,着重分析了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的岩性组合特征、基本层序、沉积旋回特征;同时根据古生物化石类型和组合,推断该区域形成的地质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寿山沟组剖面厚度为9598.98m,根据岩性和粒度的大小,可分3个岩段:一段为滨浅海浅海陆棚沉积;二段、三段为一套浊流沉积岩系,发育特征性浊流沉积构造,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福建区域GPS连续观测资料计算出应变场,由跨断层垂直形变资料计算出形变速率强度累积率,并根据跨断层、体应变等多种形变资料得到各测点压张特性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区域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各时期的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厦门-东山、政海带与沙县南日岛断裂带交...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强震前后研究区整体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继承性发展特征,均在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处形成明显的速度差异梯度带,且高应变率值也主要聚集在上述主干断裂及附近区域;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整体地壳运动速率量值,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地壳运动速度量值显著增大,羌塘、巴颜喀拉与川滇地块也呈现出加速向南东运移并推动华南块体的趋势。不同尺度下的应变率场反映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区域应变积累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在尺度因子q=7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合理的最大尺度因子);当尺度因子q=6时,能较好地揭示出区域整体构造活动特性,即清晰地揭示出汶川强震后龙门山断裂处呈现出的显著主压应变、面压缩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征;当尺度因子q=3~7时(最佳组合尺度因子),可较好地综合揭示出区域地壳大尺度(整体)形变与局部形变特征。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主干断裂带,特别是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