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A new partial specimen of Zhenyuanopteru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Beipiao city, Liaoning Province is described. This specime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half the size of the holotype. Although it is not complete, it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on Zhenyuanopterus both in taxonomy and ontogeny: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caudal vertebrae is 15; the forelimb is more robust than the hindlimb; the growth rate of the humerus and femur is constant, and their ratio is about 1. Compared with the holotype, the scapula and coracoid grow faster than the humerus and the femur. The scapula and coracoid may slow their growth rate after a certain ontogenetic stage. The pectoral girdle, robust forelimb and weak hindlimb of the new material(XHPM1088) together with data from the holotype of Zhenyuanopterus indicate that this taxon spent less time on land than in the sky or other ecological niches such as forests and cliffs.  相似文献   
12.
早寒武世刺石柱盘虫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2,19(1):69-76,T002
  相似文献   
13.
何竞  虎艺薇  张娣  沈越峰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18-2023030018
新铺龙是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海龙目的一个属,最早发现于贵州省关岭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地层。虽然新铺龙材料众多,但其未成年个体骨骼学特征及个体发育模式并未被详细地记述。本文报道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孙氏新铺龙未成年标本,是目前发现最小的完整的孙氏新铺龙个体,标本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依据其体长小于正型标本的一半,头骨长度和躯干比值大,头骨骨缝清晰等特征,判断该标本为孙氏新铺龙的幼年个体。新标本补充了孙氏新铺龙幼年个体的形态学信息,如上颞骨内侧突短于外侧突,翼骨无牙齿发育,神经弓与椎体未融合,尺骨两端微凸,五边形坐骨等。此外,结合已发表的新铺龙标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物种吻部相对头部呈负异速生长,证明了吻部占头骨比例的大小属于新铺龙种内个体发育差异,而并非之前所认为的新铺龙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行蜕壳式增长的节肢动物个体发育及性双形特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其化石种群结构的恢复之上。简单的数理统计是揭示其种群结构特征的钥匙:鉴别是否属正常化石种群,确定蜕壳期数,解释早期幼壳高死亡率与其化石低保存牢的统一。高肌虫个体发育常表现为六至七期明显的蜕壳阶段,蜕壳期间壳体增长率常在性成熟期有显著的减小趋势。物种的正确鉴定及性双形特征的辨识也只有通过个体发育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物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伏变化,为研究谱系的演化趋向提供重要依据。这种数理统计方法无疑对三叶虫、介形虫等其他节肢动物的个体发育及性双形研究也完全适用。  相似文献   
15.
秦燕娇  喻美艺  罗永明 《贵州地质》2014,31(3):210-214,205
本文通过对78件胡氏贵州龙标本的特征性状进行分析与测量,并对选定的10组特征性状比率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认为胡氏贵州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头、眼、肱骨、股骨与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异速生长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将胡氏贵州龙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及成年期五个阶段.除胚胎期外各个阶段的特征明显,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6.
Traumatocrinus hsui Mu, 1949是关岭生物群的重要组成成员,以数量众多、保存精美、营假浮游生活闻名于世。笔者等通过对5件群体保存标本中的127个大小不同个体的系统描述和形态定量分析,认为T. hsui萼部与整个冠部存在异速生长的特征,个体发育过程中腕的级数和数目逐渐增加;T. hsui的个体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6个阶段,即幼年期(Ⅰ、Ⅱ)、少年期(Ⅰ、Ⅱ、Ⅲ)、成年期;幼年期:个体较小,冠高小于26 mm,腕分枝至4级;少年期:个体中等,冠高26~130 mm,腕分枝至7级;成年期:个体较大,冠高大于130 mm,腕分枝至8级。前人在关岭生物群中研究命名的Traumatocrinus hsui en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kueichouens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unif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sp. Mu, 1949,Traumatocrinus guanlingensis Yu et al., 2000和Traumatocrinus xinpuensis Wang et al., 2002等均为T. hsui的同种异名,其命名标本为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生理上达到成熟的卵子,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功能,在精子或相当于精子作用的激动下,都可导致卵子的个体发育。应用理化因素的适度刺激来代替精子的作用,使成熟卵子达到发育,打开雌核发育的大门,是遗传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育种工作中培育纯系的快速途径,在生产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凡纳对虾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个体发育早期6个时期的11种同工酶系统(EST、ALP、ACP、GDH、MDH、LDH、AAT、ME、LAP、ADH、AMY)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凡纳对虾在幼体发育阶段已基本具备分解代谢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酶系。在早期发育过程中,EST同工酶系最为复杂,显示5-15条谱带,至少由6个位点编码;整个发育早期阶段GDH表达很弱,未见R-AMY及Q_AMY的表达;ALP、GDH、AMY及EST在无节幼体期表达很弱或未见表达;ACP、MDH、ME、ADH及AMY酶谱从糠虾幼体第Ⅲ期开始谱带数明显增加;除LAP、AAT酶谱简单且各期变化差异不大外,其它9种同工酶均随发育进程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不仅受到物种个体发育的影响,还因环境而变化.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例,设计了5个生态尺度(依次为湖泊、样带、样点、样方、个体),测定了681株个体的11个功能性状,分析其变异的来源与结构.结果表明:1)微齿眼子菜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为0.40~1.21;2)5个生态尺度均对这些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但特定生态尺度的影响程度与功能性状的选择有关.个体尺度的变异构成了这些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而湖泊、样带、样点尺度是茎重和节间数变异的主要组成部分;3)个体发育引起的变异约占总变异的5%~76%,且在各生态尺度均占一定比例,说明这部分变异同样是我们研究或者设计实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腕足动物是寒武纪冠轮动物分支的重要类群,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海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华南最早的腕足动物出现在寒武系第二统。通过大量酸蚀处理和系统分析,发现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碳酸盐岩相中赋存的腕足动物可分为8属12种和3个未定属种,都属于磷酸钙质舌形贝型,揭示了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态差异。通过全球对比,力求探索寒武纪最早腕足动物的起源、多样性、分布与辐射。通过个体发育研究,揭示了异时发育在乳孔贝形态多样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寒武纪舌形贝型腕足动物发育中普遍存在滤食型浮游幼虫和变态发育的过程。因此变态发育的浮游幼虫可能是腕足动物的祖先特征。这与现代舌形贝明显不同,现代舌形贝的浮游幼虫为次级幼虫,演变为直接发育。此外,对比全球不同大陆腕足动物的首现,认为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可能在寒武纪第二世初起源于东冈瓦纳与华南板块,随后开始向全球扩散。对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多样性、个体发育与生物地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关键动物门类的早期起源与系统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将推动全球和区域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