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7篇
  免费   1414篇
  国内免费   1842篇
测绘学   570篇
大气科学   638篇
地球物理   819篇
地质学   5768篇
海洋学   587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515篇
自然地理   496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敌布错—嘎仁错生态旅游区是一处以高原湖泊、生物景观为主要特色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区内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集观光、探险、科考于一体,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52.
高压下玄武岩浆的不混溶及其对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我们在温度850~1300℃,压力1.0~3.0GPa和含约2%水的条件下的碱性玄武岩熔融实验产物中发现在高于2.0GPa压力下玄武岩熔融后的淬火产物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成分的玻璃,其中一种呈褐色,另一种为浅色或无色.玻璃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褐色玻璃具有相对高的MgO、FeO和相对低的SiO2、K2O、Na2O含量及Na2O>K2O的特征.熔体的不混溶间隙与温度无明显关系,但与压力关系密切,即在大于2.0GPa的压力条件下两种玻璃的不混溶间隙突然增大.因此,由不混溶作用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应来自大于2.0GPa的上地幔,且是能够提供酸性端员物质以及快速上升的构造环境.这与双峰火山岩可以产生于大陆裂谷环境或主要产于俯冲带的弧后拉张环境而不是岛弧前缘一致.  相似文献   
153.
CFRP对砖墙抗震加固对比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结合一工程实践的需要,通过5片碳纤维布加固的新建墙体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砌砌体在碳纤维布加固后的受力特性,比较了不同加固方案对砖砌体加固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碳纤维布加固砖墙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并提出了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4.
邯郸磁山井水氡异常与华北两次中强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6.1级和张北6.2级地震前,邯郸磁山井水氧值都出现趋势性高值异常变化。应用水氧异常的滑动平均值和从属函数的判定方法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磁山井水氧值的中期异常与华北地区的这两次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出现这种对应关系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5.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40~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75~10kaB.P.)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的晚期(MIS3a),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7种记录指示我国各区域的湿润程度即降水量高于现代,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现代,但较多的孢粉研究者认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温度略低于现代.降水量的增加对内陆水系的合并和外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产生重大影响.渤海西侧、长江三角洲南北与珠江三角洲南部出现重大海侵,当时海平面高度仅低于现代海平面8~10m.当时暖湿气候与海侵的主要动力是岁差周期导致的中、低纬度太阳高辐射所提供的热力促使冰盖消融萎缩,海洋扩涨,青藏高原热低压增强,吸引季风降水,中、低纬度区海洋加热蒸发,增强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水汽含量导致我国全境暖湿.高分辨率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和南京汤山洞穴石笋记录表明气候有许多百年级高频振荡波动,不是稳定暖湿,要作更深入研究才能说明其表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6.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_2,T_3~1,T_3~2,T_3~3,J_1-J_2,J_3-K_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157.
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21世纪全球地学研究的新热点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批准启动了 IGCP44 7-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项目 ( 2 0 0 1~ 2 0 0 5 )〔1〕。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臼齿碳酸盐岩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臼齿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类似大象臼齿的肠状褶皱构造的岩石 ,具有特殊的时限范围 (中 -新元古代 )。试图解释其成因和可能用于古大陆地层对比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 87Sr/86 Sr年龄同位素测定证明 ,微亮晶 (臼齿 )碳酸盐消失的时限很可能为75 0 Ma。另外 ,中 -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具有重要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58.
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上震旦统灯影组 2段和 3段是四川盆地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在浅色白云岩地层中富含炭化的黑色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它既可发育于沉积期和胶结作用期 ,也可发育于表生成岩作用期。沉积期发育的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呈纹层状产出或围绕颗粒的四周生长。这类兰细菌白云岩的单层厚度从 1mm到 >10 cm不等 ,其总厚度约占灯影组 2段和 3段的 1/ 10左右 ,有时也呈不连续的黑色小点发育于白色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的叠层石、层纹石中。胶结作用期 ,二或三个世代亮晶胶结物交替发育“充填”孔隙。表生成岩作用期 ,黑色的兰细菌主要呈多世代的线状纹层与白色纤维状白云石组成多世代的间互纹层充填在岩溶溶洞、溶沟以及扩溶的裂隙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主要形态有球形、椭球形和棒形 ,偶有蘑菇形及其它形状。群体呈现为串珠状、草丛状、分叉树枝状和类似于火山喷发状等等。群体的古生态表现为向上生长、围绕颗粒向四周发散生长、粘结颗粒 ,或向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洞、溶沟中心向心生长。对现代兰细菌的降解实验佐证所讨论的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是灯影组中烃源岩之一。  相似文献   
159.
在甘肃省酒西盆地青南凹陷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地层序列中,首次发现发育一套地震事件沉积物,是一套含微裂缝或同生变形构造及振动液化泄水构造等震积特征的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的组合.本区震积作用及震积岩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及其伴生构造、重荷模及伴生构造、脆性和塑性两类沉积物相间的滑塌变形作用及滑塌岩、软沉积物的液化作用及泄水构造、层内阶梯状断层及地裂缝.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震积岩的发现,填补了本区震积岩研究的空白,反映了本区在早白垩世存在一个强烈的构造活动时期,可以推测其影响范围可能还会波及青南凹陷的其他地区,也有望在酒西盆地类似环境的其他凹陷发现震积岩,开辟震积岩研究的新领域.区域构造背景的研究同样表明,青南凹陷青西Ⅰ号同生断裂带及509断阶带的强烈构造活动正是本区早白垩世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为本区震积岩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0.
燕山地区中元古代常州沟组潜穴化石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刘鹏举 《地质论评》2003,49(5):522-524
在燕山地区中元古代常州沟组中发育有大量的潜穴化石,潜穴产于常州沟组中部的泥质粉砂岩中。潜穴呈个体较大的直管状,垂直层面保存。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遗迹化石,表明在距今近1800Ma前就已出现古老的后生动物,这对于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